【明報文章】特首林鄭月娥昨晚出席首場「社區對話」,大部分與會者都要求政府回應示威者訴求,包括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又批評警方執法問題;林鄭今日則會與建制派立法會議員見面,聽聽建制陣營的強烈聲音,包括要求
【明報專訊】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2019年9月初發布的《小學概覽2019》中,至少65所學校提及會舉辦認識國家活動,或於其辦學宗旨列明培養學生愛國情操等,國情活動普遍有內地交流團。近年政府不斷資助
【明報社評】「新世界發展」宣布撥出300萬平方呎農地,供政府或社企興建社會房屋。反修例風暴不息,有意見認為要正視社會深層次矛盾,政府加緊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消息甚囂塵上,內地官媒更罕有抨擊本港一些既得
【明報文章】本月初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撤回修例,但抗爭行動並未止息。隨着對運動反感的民眾也躁動起來,「民眾對民眾」的畫面也漸多。於是社會上出現了一些聲音,指兩邊民眾各走極端,暴力衝突愈演愈烈,並不能解決問
【明報文章】下筆之際,這場運動已持續超過100天。最初以「反送中」為名的運動,已演化為更廣泛的保自由、抗警暴、爭民主運動。我不知道它將如何「收科」,但我敢肯定它是香港、中國乃至世界當今具標誌意義的政治
【明報文章】早前有些分析說過,美帝國會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最大障礙,其實來自特朗普(侵侵)政府,特別是這次草案的討論,出現了典型的「院會矛盾」,即是「國會熱,國務院冷」的矛盾。有兩點令人關注。
【明報文章】教育局日前宣布會為通識科教科書出版商提供專業諮詢服務,看似終於願意為通識科的問題承擔起些許責任,檢視教科書的內容;但專業諮詢服務屬自願參與性質,並非所有出版商都參與,學校日後仍然可以使用教
【明報文章】示威者「私了」「藍絲」的畫面在新聞台不停重播,令很多人側目,當中最常出現的一句評語是:「點都好,打人就係唔啱!」這句聽上去適用於任何事件的評語,當真不容置喙?
【明報文章】本周一於《明報》一口氣看了沈旭暉的一篇「筆陣」和一篇專訪,沈旭暉的專訪和撰文,在今次反修例事件之上作了不少發揮。今次的反修例所引發3個多月的社會動亂,是香港過去50年僅有的最嚴重事件。由其
【明報文章】在反修例風暴中被捲入風眼的港鐵,成為示威者抗議的對象,不少車站入閘機、售票機等設施遭破壞,據了解,港鐵近日已急急從外國訂購零件,並以1.5倍比例訂購,即壞10件增購15件,以應對近日的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