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星有法﹕展舊作推名家 講故事吊胃口
文章日期:2015年3月13日

【明報專訊】林溢欣有補習界「萬人之師」的稱號,見盡高低能力的學生,他說文筆超凡的學生只屬少數,佔最多的是中游分子,即是寫普通句子問題不大,偶有病句和錯別字。「band 1與band 3(第一組別與第三組別)學生的分別在於聽書時明白與否,是理解與接收能力的差異,未必直接關中文(程度)事。」

帶領閱讀 「一開始要餵」

為了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林溢欣的課堂筆記區分不同程度,除了作文範文有高中低程度版本,他上課亦同時用深淺例子講解,「會用一些字眼吸引學生,例如『想取5**的同學要聽住喇』,或者講解一次後會說『現在再補充多少少,剛才已明白的同學,要阻你們少少時間喇』,若學生仍然不明白,我叫他們下課後一定要問。」

林溢欣受傳統中文訓練出身,高考時修讀中史與中國文學,他覺得文史哲難分家,現時卻極少學生讀文學,年輕一代少機會接觸正統中文,只有中文課才寫中文,要學生主動看書更是難事。林溢欣說自己比他的學生不是年長很多,明白他們閱讀的難處,「現時人人都有手機與平板電腦,學生最常看的手機app都不用消化文字,自己初中時沒有娛樂才會去圖書館看書」。他認為推廣閱讀不是單純的介紹書籍,是要帶領學生進入閱讀世界,「現在的學生花不起看頭50頁(書)的時間,唯有一開始餵給他」。

淺白入手 觸動心靈

林溢欣表示,為學生製造接觸書本的動機非常重要,他於課堂會先教一篇余光中的文章,然後告訴學生他大學時非常喜歡此作家,曾模仿他的文筆寫作,順勢展示當年的作品,學生感到有趣,也對余光中的文筆有初步認識。 他又曾於堂上以3分鐘介紹村上春樹的有趣故事《象的失蹤》,學生聽後覺得好奇,他就叫他們上網找來看,學生看後都喜歡,「一開始餵太深的東西,學生不喜歡食,餵些淺白的學生就會喜歡。文學就是要觸動心靈,學生不是沒有心靈,他們看過仍會覺得感動。」

◆人物檔案

林溢欣(YY Lam)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一級榮譽畢業,並取得中大中文系研究院哲學碩士,專研古代文獻及哲學思想。現為中文科補習教師,著有《全識文言文》、《中文寫作思維》、《寫給年輕人的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