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去年6月,筆者在這裏寫了一篇文章(〈市面的熱鬧和繁榮會重現嗎?〉,2024年6月28日),談的是香港市面能否恢復新冠疫情前的熱鬧。當時為什麼要談這個問題?因為到了去年中,新冠疫情雖過去差不多兩年,恢復通關已有一段時間,當時港人熱切盼望的,是多了內地居民來港後,市面能夠回復以往的熱鬧,街道上滿是瘋狂購物的遊客。不過事與願違,無論特區政府如何催谷經濟、舉辦多少場「盛事」,搞什麼「夜經濟」、「深度旅遊」,市面的熱鬧總不似預期。更叫人心寒的是,就算到了周末和周日晚上,街上行人仍寥寥可數。
不要夢想香港回復往日熱鬧
筆者在半年前的文章指出:與其奢望往日的熱鬧情景重臨,不如面對現實,坦誠接受香港現在所處的環境不同了!以銅鑼灣和尖沙嘴的購物旺區為例,雖然同樣充斥着內地旅客,但他們已不是到來購買名貴首飾和腕表。又如蘭桂坊和朗豪坊聚集成群的外地遊客,他們現在再不是豪爽的消費者(big spender)。所以,半年前筆者肯定地說:不要自欺欺人了,香港就算回復昔日熱鬧,形式亦已經不一樣。
踏入2025年,香港市面會出現怎樣的情景?市面會繼續清靜,還是會多點熱鬧?多了的內地旅客會帶起銷售嗎?市民的消費能力會提升嗎?他們有意欲和願意留港消費嗎?香港的消費模式會出現什麼變化?筆者以下的分析,靠的是個人觀察,並沒有什麼統計數字的依據,批評難免粗疏,甚至有以偏概全的弊端,盼讀者見諒。
首先,市面能否恢復熱鬧,可從以下兩方面分析:一是街上的空置舖位數量是否仍然居高不下?二是人流的數目有否增加?筆者並沒有連續性的統計數字,僅靠平日經過銅鑼灣、中環上環、油尖旺等有標示性的地區時,稍加留意而已。
總的來說,過去半年,這些地區的空置舖位數目略有減少,街上行人的數目也增多了。不過要補充的是,日間市面的熱鬧情景看來恢復得較明顯,惟入夜之後,就算在銅鑼灣和旺角,往日燈火通明的情况似乎已成過去。
旺區店舖「快閃」 猶如車輪轉
這半年,旺區店舖仍有不少倒閉的例子,但只要舖租下降至合理水平,一些看來已掌握顧客需要的經營者,已開始把握機會陸續進駐——這些新店舖多只佔一個舖位,售賣的貨品較單一;其中經營餐飲的,供應的多是一些特別菜色或傳統小吃,而盛行一時的「兩餸飯」也佔了一定數目。這些新店的經營者,不會期望賺大錢;能夠在一年半載內回本或略有微利,已算幸運,否則必須提早結業,止蝕離場方為上策。總言之,現在市面的情况可用「快閃」來形容——店舖猶如「車輪轉」,沒有經營者想着「一做就是幾年或更長」。
其次,現在街上空置舖位數目雖然少了,而人流的數目也多了,惟這樣是否意味着市面又一次興旺起來?這樣想法看來只是一廂情願!正如上文指出,新開的店舖大多只是艱苦經營;能否生存下去,還得看售賣的貨品是否與顧客的需要配合(matching),兼且要想盡辦法吸引他們重臨。以現在遍佈各區的新式連鎖茶餐廳為例,供應的食品其實並非特別便宜,價錢卻是一般打工仔可以應付的。此外,這些茶餐廳為迎合顧客的消費能力,早餐可以當作午餐,下午茶又可以當作午餐或晚餐。總言之,它們能夠在餐飲業普遍淡風的情况下生存,靠的就是靈活的經營手法,跟市面回復興旺沒有關係。
北上消費網上購物 趨勢不可逆轉
不過,無論店舖和食肆經營者如何絞盡腦汁,或政府舉辦多少盛事,效果總是未如人意,本港市面的熱鬧總不似從前。究其原因,看來就是無法抗拒以下兩個不可逆轉的趨勢:一是市民北上消費,二是網上購物成為不少市民的習慣。
大半年前,筆者還以為北上消費是短暫現象,相信熱潮一過,市民未必如此熱中北上吃喝玩樂。不過經過親身體驗,這種北上消費的潮流看來會持續,甚至成為市民生活的習慣,除非香港的經營成本能夠與內地拉近。但如到了這地步,本港經濟可能已大幅收縮、萎靡不振。至於深圳「一簽多行」能否提振本地消費,要待農曆新年過後才可見真章。
市民網上購物,對本地消費的打擊陸續浮現。特首李家超也提醒商人,必須留意這趨勢及適應。筆者住所附近有「自取點」,不時看到有貨車送來大大小小、以百計的包裹,每天到來取貨的顧客也絡繹不絕。市民所以喜歡網上購物,基本因素是價格便宜,根本不是街上的店舖可以競爭。
順帶一提:近年來港定居的內地居民,他們或許如港人一樣喜歡逛街和行商場,惟他們若要購物,素來的習慣是在網上購買,所以除非實體店舖售賣的是網上找不到的東西,他們才會在街上購買,但這種情况少之又少。
市面能否恢復熱鬧的關鍵因素
最後,香港市面能否恢復熱鬧,關鍵因素還是本地居民和外來遊客的消費能力、他們的消費意欲,及他們是否願意在港消費。筆者半年前的文章指出,因為部分港人移民走了,所以香港整體消費受到衝擊。這股移民潮似乎已穩定下來,也有報道指少數前幾年離開的港人回來了。
本地居民的消費能力雖有削減,但實力不容少覷。不過,過去兩三年,香港樓價持續向下,跌幅有兩三成之多。同樣,香港的股市也表現疲弱。雖然港人可以投資不斷上升的美股和日股,惟這並非一般本地股民的習慣。總言之,倘若香港樓市和股市維持目前情况,市民不會有消費意欲,特別是高消費項目,市民不願花費。
還有一點要補充的是,受到港元兌換率持續高企的影響,市民要旅遊消費,大多選擇到一些幣值低廉的地區,日本無疑是首選目的地——就算日本排放核污水、頻頻發生地震、流感盛行,港人仍然趨之若鶩,皆因日本的性價比實在令人無法抗拒。緊隨日本之後,泰國、台灣、馬來西亞也有相當吸引力。說實話,如果有兩三天假期,市民為什麼不到內地?就如過去不久的聖誕和新年假期,即有逾480萬人次出境,選擇不留港消費。
外來遊客部分,「一簽多行」政策確實增加了內地居民來港數目。但他們來了,很多時到熱鬧景點「打卡」、買些小吃充飢,只有少數留在香港過夜。也就是說,市面的熱鬧,並沒有使店舖和食肆的銷售額大幅改善。外國遊客方面,人數從谷底平穩上升,東南亞遊客恢復得較理想;惟消費力較強的歐美遊客,仍不以香港為首選旅遊目的地。
總括而言,本港市面比半年前熱鬧;消費能否持續上升,則要靠政府和商人加倍努力了!
補:筆者上篇(〈削減社會福利開支的建議〉,2024年12月27日)提到長者2元乘車優惠時,建議60至64歲受惠人士每月應設上限700元,得到傳媒廣泛報道。關於一些質疑,補充以下:
(1)現在2元乘車優惠安排,政府猶如給予受惠者一張沒有寫上銀碼的支票,當受惠者多屬非就業人士,開支還可應付。但當受惠年齡降至60歲,新增人士多就業,開支以倍數增加。設立700元上限之目的,是政府可以控制開支之餘,也不至回復65歲這樣帶來大震盪。
(2)700元的數額,可令計劃達到鼓勵受惠者出外活動、探親、在住所區內就業之目的。數額若太少,如300元,措施將達不到預期目的。
(3)65歲及以上受惠者不應受影響,因在合資格年齡降低至60歲前,計劃涉及的開支只是有序地增加,他們不應因政策的改動而損失原有福利。
作者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周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