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顯倫:法律界須正確理解特首憲制地位(下)
文章日期:2025年1月10日

【明報文章】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地位的另一個面向,值得關注——對前行政長官的刑事檢控(香港特區訴曾蔭權,[2019] HKCFA 24)。

這本應被視為最嚴肅的事宜,而非僅僅另一宗乏味單調的刑事案。畢竟行政長官是「代表香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廉潔奉公」的人,其帶有「盡忠職守」的推定(見《基本法》第47條)。

然而紀錄顯示,在提出檢控前並無深入考慮過有關事宜;而且正如經常發生的情况,於訴訟裏採取了「黑體字」做法("black letter" approach;編者按:意指「black letter law」,即大眾和法院普遍接受、沒有爭議的法規),沒有考量行政長官必須在什麼社會背景下行事,以及就此一事宜的常理(common sense)。

沒有一名行政長官在就任之前,沒有以香港公民身分活躍地生活,其背後是各種社會接觸、聯繫和情誼。若要掌握社會脈搏 ,那就不能期望他放下一切,對其伙伴公民敬而遠之。如果他這樣做,就會被指摘「傲慢自大」、「脫離現實」等等;反之,他則會遭指斥與重要人物「勾結」,或是「任人唯親」(cronyism)。倘由此產生爭議,從某種意義來說,那是其管治作風(style of governance)的問題,在刑法範圍之外。

曾蔭權案之案件事實

曾先生與內地商人黃先生(編者按:分別指曾蔭權和黃楚標)有密切及信任的關係;後者持有一家香港公司(WML)20%股份。

2009年底,政府接受聲音廣播牌照的申請;於2010年4月收到4份申請,其一屬WML。有關申請由廣播事務管理局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審核,當中3份申請獲批准(包括WML),並向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報告。

根據《電訊條例》,只有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沒有其他人——才有權力(和責任)授予此類牌照。關於那些牌照,沒有引起任何爭議。該事宜經專家機構(廣管局和商經局)仔細審核之後,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授予牌照,純屬形式行為(purely formal act),毋須行會另行考慮。再者,行會成員中也沒有人具備專門知識,可以做出跟廣管局和商經局不同的決定。

惟當時出現的爭議是:曾先生的行政長官任期將於2012年6月30日結束,而黃先生在深圳擁有一個住宅物業;於2010年初,曾先生就他及其妻子在退休後租用該物業,與黃先生商談;該物業需要大規模翻新,曾先生遂聘請知名的室內設計師何先生(編者按:何周禮),翻新費用估計達350萬元,而何先生的收費是35萬元。

由於黃先生和曾先生都沒有在隨後審訊中出庭作證,故案件的某些方面無法解釋,顯得相當奇怪和晦暗難懂(odd and murky)。表面看來,曾氏夫婦將租用該物業僅3年,年租80萬人民幣,而翻新費用會由黃先生承擔,這一切都是口頭協定。在2010年11月17日,曾太太向一家與WML有關聯的公司支付了80萬人民幣。直到許久之後,當廉政公署就整件事開展調查後,曾先生的律師才於2013年9月拿出一份日期為2012年2月21日的物業租約。

在2012年2月,傳媒開始對曾先生與知名商界人物之間據稱的勾結關係(cosy relationships;或用終院的詞語「不當聯繫(improper associations)」),表現出興趣。曾先生透過接受數個媒體訪問(終院稱之為「損害控制(damage control)」),回應該些指控;其中尤其相關的是2012年2月26日《政好星期天》節目的訪問,他解釋與深圳物業相關的行為。該訪問文字紀錄,最終構成了曾先生在刑事審訊中辯護的主要內容。

他在該訪問所說的話雜亂無章(rambling),有時甚至是近乎語無倫次(almost incoherent)。基本上,他所說的是:(1)向3個申請者(包括WML)授予聲音廣播牌照,純屬一種形式(「行政會議的參與很少」,這些申請的所有方面都已經廣管局和商經局仔細研究,而「它們均一致同意批准」);(2)該物業是按市值租賃,換言之他沒有收受黃先生的任何好處;(3)他沒有什麼需要向行會申報或披露。

對曾蔭權的兩項控罪

儘管如此,曾先生還是遭到兩項刑事檢控:

(1)根據《防止賄賂條例》第4(2B)(a)條,「他身為行政長官及行會主席……接受了一項利益,即位於深圳福田一個3層住宅物業的翻修和重新裝飾,作為對他以行政長官及行會主席身分之行事的誘因或獎勵,即考慮WML的聲音廣播牌照申請……並作出相關決定……及正式授予該牌照」。

(2)公職人員行為失當,違反普通法。他身為行政長官和行會主席故意行為失當,當參與有關WML申請聲音廣播牌照的決策時,沒有向行會申報或披露,或向行會隱瞞他與黃先生就深圳物業的交易和洽商。

從一開始,在法庭上呈現的此宗檢控個案就提出,上述兩項控罪是「有關聯的(linked)」,而這就立刻出現一個難題:若曾先生犯了貪污罪,那麼他在處理有關事情時,應該在行會會議申報什麼呢?說他接受了黃先生的賄賂?

該兩項控罪中,第一項要嚴重得多。人們會想知道,為何還要提出第二項控罪?若曾先生的第一項控罪罪成,那麼第二項控罪的刑事失當行為就會納入首項控罪中。

就首項控罪,其指稱的賄賂簡言之就是:黃先生對深圳物業之翻修(約值350萬元),是曾先生所收受的「利益」,作為授予聲音廣播牌照的誘因或獎勵。

曾先生的答覆是:兩件事並無關連——其時行政長官會同行會處理的是3個申請者(其一是黃先生作為股東的WML),而沒有什麼可以區分三者。當廣管局和商經局提出它們的一致建議時,授予牌照就純屬形式行為。沒有可以理解的理由,能夠解釋黃先生會就行政長官的這個行為向他提供任何利益。再者,翻修工程不構成特別的利益(particular advantage),因為80萬人民幣租金是「市場價格」,反映了翻修成本。

可以看到,曾先生對兩項控罪的回答是內容充實的(substantial)。而要定罪,控方當然負有排除合理疑點的犯罪意圖舉證責任。

控方表述模糊 遠遠未達定罪門檻

令人困惑的是,儘管控方在審訊中強調首項控罪與第二項控罪是「有關聯」,但法官也指示陪審團分開考慮控罪。若曾先生在首項控罪上無罪,那麼就第二項控罪,他應該申報(declare)什麼呢?控方在這裏依賴模糊的概括表述(vague generalities):被告「徹底地妥協」、他「參與謀取私利」、他涉及「不適宜的行為」等等。這些模糊和帶有偏見的批評,遠遠沒有達到第二項控罪中的刑事失當行為,後者要求在毫無合理疑點下證明犯罪意圖。

就如終院在判辭第44段所說:「有關情况很可能被認為帶有『任人唯親』的意味」,而且當中部分行為(例如遲遲才拿出租約)「引起懷疑」,但這些遠不足以「證明刑事失當行為的結論是正確」。結果,陪審團無法就第一項控罪達成裁決,但就第二項控罪宣判曾先生有罪。

控方就第一項控罪再次提審曾先生,惟陪審團再次無法達成裁決——這顯示香港陪審團所擁有的常理遠遠超過代表政府的律師。

曾先生就第二項控罪罪成向上訴庭上訴。令人震驚地,該法院一致維持定罪,但將20個月監禁刑期減至12個月,而曾先生已服滿刑。案件進一步上訴至終院,第二項控罪罪成及其判刑才被撤銷。最終,曾先生獲判無罪。

結語

當決定審判曾先生時,他對於深圳物業交易的說法已是眾所周知了。任何仔細查看過有關事實的律師,怎麼可能在毫無合理疑點下得出他犯了受賄和貪污罪的結論,這是一個謎;律政司長部門裏的什麼層級決定提出檢控,也不得而知。但當陪審團在第一次無法就定罪達成一致意見之後,以同樣的材料再次審判他,這令人憤慨(outrage)。

控方從一開始就自陷困境——其提出的第二項控罪,是一個含糊不清的普通法罪行,它使整個過程更為複雜,並且令陪審團感到困惑。這是那些無法看到更廣闊情况的「黑體字律師」(black-letter lawyers)的工作成果。

結果是,一名前行政長官承受了持續多年的混亂(ramshackle)過程,及隨之帶來的所有焦慮和遭囚禁的屈辱(indignity)。一個曾經代表香港的人,被擊垮和羞辱(crushed and humiliated)。終院最終撤銷了定罪和判刑,惟永遠無法恢復特區聲譽。

如結果所顯示,曾先生本就不應該被起訴。若一名前行政長官可以遭受這般不光彩(shabby)對待,那普通人怎能夠信任法律會保護他的清白呢?

(編者按:原文為英文,由本報翻譯成中文;標題為本報編輯所擬,文章原題為「The Chief Executive: Nature of the Office」;上篇刊1月3日《明報》)

作者烈顯倫(Henry Litton)是終審法院前常任及非常任法官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烈顯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