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鐵窗廿載無損求學心 博士成就勉勵同路人
文章日期:2025年1月10日
【明報社評】一名在囚人士獄中孜孜不倦進修,由中學會考、學士、碩士到博士,經過24載光陰,終於從都大校長手上接過證書,成為全港首名在囚期間取得本地大學博士學位的人。鐵窗生活本來就不易過,進修學習更要面對不少限制,與一般人的自由學習環境無法相提並論,當事人以無比毅力,克服重重困難戴上博士帽,無疑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更生個案,對其他在囚人士相信亦有勉勵作用。在囚人士假釋須兼顧法、理、情,對於改過自新者,當局和各界應給予他們貢獻社會的機會。懲教署可以與本地院校加強合作,提供更多合適和實用的遙距課程及職業訓練,鼓勵在囚人士裝備自己。
獄中進修排除萬難
勵志故事不可多得
懲教署其中一項核心工作,是為在囚人士提供適切的更生計劃。懲教署會為不足21歲的青少年在囚人士,提供半日教育課程,安排合資格教師任教;另外,合資格的在囚人士也可參加多項公開考試,以及專上教育進修。前年10月,懲教署便跟都會大學簽訂備忘錄,盼為希望繼續進修的在囚人士,提供更全面支援,包括提供助學金、安排學分轉換及課程銜接。懲教署表示,過去1年,赤柱監獄合計有158名在囚人士報考各類課程及公開考試,一共179卷及格,其中64卷為優良成績。課程及考試由都大及明愛社區書院舉辦,科目包括語文及文學、商業英語、商業財務及會計等。
赤柱監獄日前舉行證書頒發典禮,向38名在囚者頒發學業證書,當中有3人是取得學士或副學士學位,另外更有一名現年51歲的在囚者,在典禮上獲頒教育博士學位,成為本港歷來第一人,其父母皆有到場,見證兒子從都大校長手上接過證書的一刻。三人之後更一起站在台上談感受,相擁場面既溫馨又感人。
一般人讀大學,由學士、碩士到博士,修讀時間大約要10年,一點也不輕鬆,要在獄中走畢這條進修之路,更是困難重重。今次獲頒博士學位的在囚者,中四輟學後誤入歧途,1990年代入獄,接受長期監禁,人生黃金歲月都要在鐵窗下度過,然而他並沒有自暴自棄,除了反思己過,更決定重拾學業,2000年在獄中考會考,2004年起修讀公開大學(都大前身)社會科學學士,再於2012年獲頒教育碩士。之後他嘗試攻讀博士,雖然一再未能通過公開遴選,但未有動搖他報讀的決心,終於2016年獲得取錄,經過8載光陰取得博士學位。前後24年的獄中求學過程崎嶇曲折,當中的艱辛,實不足為外人道,然而有志者事竟成。當事人改過遷善,排除萬難,得以戴上博士帽,如此勵志的故事,實屬不可多得,父母老懷安慰,相信不少人也會為他們送上祝福。
在囚人士在獄中接受懲教,跟一般人所過的自由生活,當然有天淵之別。在囚者進修之所以格外困難,除了因為必須遵從獄中的規範,亦因為懲教署有嚴謹安全考慮,不能為了方便在囚者進修,就隨便放寬他們接觸外界的規定。說到底,懲教工作首要重點,並不是協助在囚者求學進修,而是重建正確價值觀,諸如守法等觀念。在囚者大多沒經濟能力支付學費,必須依賴獎助學金等,又需應付獄中日常工作,一般每個學期只能修讀一科,學習進度自然較慢。
監獄中,在囚人士要得到外來寄入物品,往往都需要長時間,知識亦不例外。在囚男子憶述獄中修讀大學課程之路,提到獄中不能隨時上網,就連查字典也不能靠各種電子工具,只能廿年如一日翻查笨重的字典,雖然校方會提供教學材料,但如果需要更多研究資料,就只能向獄外朋友或教授求助,請他們寄來一大疊資料,從中慢慢尋找,來來回回耗時甚多,單是博士論文,便得用上4年時間完成,比一般博士生所用的時間多上一倍。
除了獄中客觀條件,長期在囚人士出獄遙遙無期,亦容易磨蝕求學意志。今次獲頒博士學位的在囚者亦稱,求學過程最難面對的,不是各種客觀限制,而是旁人冷言冷語,質疑鐵窗歲月漫長、讀書有何用。所有用心求學的人,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學以致用,為個人、家庭和社會作出貢獻。雖然法例從沒給予任何在囚者必然獲得提早釋放的權利,減刑和假釋機制也只是看獄中行為良好與否而非學術成就,然而具體個案如何處理,酌情權始終在當局手上,當事人若已改過遷善,又肯孜孜不倦進修學習,當局應給予他們一個機會。
改善課程鼓勵進修
重投社會做好準備
反修例風暴後,年輕在囚者急增,在囚教育和職業訓練問題,惹來不少關注。以往不時有「過來人」指出,懲教署部分課程內容與社會脫節,不夠實用,認受程度也低,無助釋囚重新投入社會,亦有意見期望,署方改善獄中學習環境。在囚人士接受獄中規範,要與一般人的自由學習環境看齊,並不現實,但署方仍可積極研究,以確保監獄安全為前提,為在囚人士進修學習,提供多一些方便。近年懲教署在更生工作方面,推出了不少新措施新項目,諸如成立全日制「立德學院」,為年滿21歲具中六學歷的在囚人士提供課程,等等。署方可考慮與大專院校加強合作,開辦更多緊貼時代的實用課程,鼓勵在囚人士進修,為他朝重投社會做好準備。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