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銳紹:溫暖春風解冰霜 物換星移幾度秋——前瞻明年全球局勢對內地和香港的啟示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18日
【明報文章】聖誕節和2025年快到了,前瞻來年全球局勢,對內地和香港也有啟示。在此祝各位讀者友好聖誕快樂,在新一年裏順利順心。忽然想起陳寶珠的聖誕歌曲:「和煦春風人間將降,殘雪消散未許肆虐;願化溫暖春風解冰霜,盡解困難歡歌同唱。」引用的歌詞雖長了一點,但一年到晚,總要鬆弛一下。中國如能張弛有度,也不怕世界急劇轉變,自可「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語出唐代王勃《滕王閣序》)。故引為今天標題。
(1)中國如何善用世界轉變之機
──外界一般認為特朗普再任美國總統,中美關係將有新的惡鬥,前景未敢樂觀。我對此謹慎樂觀,但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在逆境裏找到空間?即使未能反客為主,惟至少不再受傷,關鍵是如何靈活應對?
綜觀來年全球局勢,美國不單對華強硬,對其盟友也擺出強硬姿態。換言之,它也在破壞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且看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前往特朗普莊園出席宴會,表面是「畀面」當選的特朗普,但同時也協調日後的加美關係。據加國傳媒透露,特朗普自以為是,才導致加國後來公開宣稱的「反制決心」。歷史告訴我們,這些上台前的叫價和還價是國際的家常便飯。由此舉一反三,美國跟其盟友如不協調,它的對外關係同樣不穩定。
再拉闊一點,美國的對外關係其實從喬治布殊年代已經惡化,「9.11事件」是典型事例。其後美國與多國關係也在變化,只是它仍能佔上風而已。如今,它雖仍有駕馭能力,但已出現不能控制一切和力不從心之勢。
當此逐漸蛻變之際(注意:這種變化不是一蹴即就),中國如能沉得住氣、進退有度,陣勢與策略分明,將有更大迴旋空間。其中,特朗普重用商人馬斯克,不單想對內起作用,也想對外起作用。不知是否巧合,內地近日又多了馬雲活動的消息(兩「馬」互相認識)。國際的官民互動實屬常事,很多事情都不是外人可知。總之,如能善用,早為之計,對中國肯定是好事。
──綜觀過去國際形勢,中國要分拆美國及其盟友的關係並不容易;但如今,它們之間的不穩定變數愈來愈多和明顯。中國不妨細心觀察、伺機而動,甚至主動加強在西方世界的合縱連橫。且看:
(一)剛正式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CPTPP)的英國,其對華政策與美國略有不同,因英國強不起來。所以英國在經濟(尤其是金融,例如人民幣離岸業務)方面與華保持良好關係,政治性的「制裁」也是姿態而已。近日,重新上台的工黨政府閣員頻頻訪華,已可看出某種趨勢。
所以,英國既然已加入CPTPP,而中國大陸正申請加入,大可趁機借助英國的投票權利,加速成事。此外,還可一舉三得:因台灣也正在用適當名稱申請加入CPTPP,大陸可以讓2001年兩岸加入世貿組織的模式再現(大陸比台灣大約早20天加入,兩岸先後成為世貿第143和144名成員),不是可以乘機鬆緊得宜地調節兩岸關係嗎?還有,香港也可用「中國香港」名義申請加入CPTPP。英國聲稱對港仍有「道義責任」,理應在國際經貿事務上幫助香港。如兩岸三地都成為CPTPP成員(美國2017年由特朗普宣布退出),整體局面又不同了。
(二)中日關係近期也有緩和迹象,例如中國願意重新進口日本海產;日本外相將訪華;日本共同社引述外交消息指,中國有意移除設在釣魚島附近日本專屬經濟區內的浮標。果真如此,也是一個友善姿態。
(三)中歐關係可以因應美歐關係微妙(利害膠着)而乘機加強。特朗普可能減少或停止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援,重擔將落在歐洲(尤其是德國)之上;德國外長訪華提出中國不要再協助俄國,而王毅亦趁機游說中歐必須加強和穩定經貿關係。凡此種種,中國可連消帶打,並乘機在中俄、中朝關係上「平衡再平衡」(實際是減少失衡),以免自己再被綁在俄烏戰事上而影響本身部署。
──上述各項如能實現,將有利中國的國際環境,不至於被美國營造的西方陣營困住。但有一點中國必須避免:千萬不要看見西方陣營如此紛亂,就得出「西方政治制度不行」、「民主不能解決問題」等結論。這是內地(及香港部分)傳媒近期有意無意之間帶出的輿論,藉以強化「制度自信」。例如它們引用韓國紛亂局勢,試圖說明「民主制度失效」。其實,韓國總統尹錫悅的最大錯誤是宣布戒嚴,民眾與反對派齊起攻之。中國在1989年「六四」前也實施戒嚴,以致宣布絕食的人數一下子由3000多增至20萬,國際轟動。可見不同制度的優劣仍可探索,惟不能因此而排除民主。
(2)香港如何在國際亂局中轉身
──香港長期在中外摩擦裏存在和發展,既被動,但也有靈活的一面。眼前當然是配合北京的國際戰略(中國對外總體是務實的),同時可在現代化意識和策略上提升整體效果。最近有一例子:外傳明年初中國可能讓人民幣貶值,藉以應對美國的經濟貿易戰。不過這消息是外媒放的(不知是否中國轉彎放風),雖然顯示中國有應對方法,但內地人民會怎樣想呢?等待人民幣貶值嗎?客觀效果是,人民幣未知是否貶值,惟黑市價已馬上波動。如何應對國際輿論戰、信息戰、金融戰,香港不妨多點主動發揮作用,而內地也應讓香港傳媒和輿論有充分靈活性。
──香港經濟既有外部問題,但更多是內部問題。以近期十分熱門的財赤為例,李家超說解決需要3至5年,但市民關心的是用什麼方法解決?增加稅項和收費?減少服務以節省開支?都會觸動民心。同時,問責官員薪金卻不斷上升,過去10年增加了26%。立法會能把關嗎?會把關嗎?這些都需要平衡。
──從政治角度看,香港真的很穩定了,毋須「加固」。政府日前提出的「智能投票箱」,表示有多種有利作用,「不會影響選民私隱和選擇」,但即時引起多種憂慮,因為市民對官方的政治性質措施已感到疑惑和無可奈何。政府昨日表示,在聽取議員意見和社會聲音後,決定在稍後的選舉安排中,如有需要將繼續用選票檢測機供選民自願使用,而不推動智能投票箱的應用。此舉實屬明智,暫免紛爭。
──面對世界變局,香港更要減少內耗。筆者上周談到中大校長段崇智快將「下堂而去」,惟多個信息渠道顯示他仍受內地重視。去年中大舉辦的中美校長會議,今年已在芝加哥續辦,日後將爭取在其他城市再辦,相信段崇智也有一定角色。如今反思,假如段崇智再度成為北京貴客,今天促使他辭職的人屆時又會怎樣呢?記得當年中國罵彭定康是「千古罪人」,但彭定康後來成為歐盟外交專員,中國不是也歡迎到訪嗎?
所以,一切要用「溫暖春風解冰霜」;即使美國壓力重重,也可逆中求進,「物換星移幾度秋」。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