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正聲:經濟周期上落難免 「開源節流」過渡財赤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5日
【明報文章】財政司長陳茂波日前在立法會表示,2024/25財政年度預計將有約1000億元財政赤字,是特區連續第三年出現千億赤字。看到上述估算,市民難免會感到擔心。行政長官李家超承諾政府會從節流和開源着手,刺激經濟以增加政府收入。
政府財政狀况不似預期,理由很多:新冠疫情後環球經濟復蘇表現不似預期,資產市場受壓影響賣地收入和稅收,加上政府推出多項逆周期措施以助經濟轉型和復蘇,均對政府收入有所影響,整體而言造成入不敷支。面對如此情况,老生常談的開源和節流再次成為解決財赤的不二法門。
政府要加大節流力度
要解決眼下財赤窘境,最直接方法離不開節流,包括減少政府開支。單單是教育、福利和醫療這三大政府開支範疇,2024/25年度的經常開支已逾3400億元,佔整體政府開支近六成,可以檢視的空間不小。其他諸如政府基建和工程項目,負責部門應切實把關,嚴防超支、提高效率,檢視工程項目實際需要和影響付款時間的進度時間表,以減低項目對政府財政造成的壓力等等。總括而言就是要確保「應使則使,應慳則慳」,確保公共資源用在刀口上。
任何涉及民生開支的改動都會惹起爭議,但面對千億赤字情况,難免要以大膽創新思維去檢討、改革一些備受爭議的項目,同時盡量令對大眾的影響減至最小。筆者期望財政司長在即將開始的財政預算案諮詢中,細心聆聽各界意見,為政府提升效益、加大節流力度制訂措施。
推動經濟結構轉型 增經濟動力
面對不明朗外圍經濟環境,任何財政安排都應顧及社會當前和長遠需要。在開源方面,現屆政府早已意識到香港產業單一、政府收入來源狹窄的問題,近年積極推出不同措施增加經濟動力,包括開拓中東、東盟、中亞等新興市場,為香港經濟增加新增長點;積極「搶人才」、為香港累積競爭資本;主動「搶企業」招商引資,強化競爭力等等。
除了持續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做大做強固有優勢,更重要的是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培育新興產業,擺脫過去產業過於單一的問題。今年施政報告有不少篇幅提及政府如何改革求變,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當中包括多項措施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和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等。這些措施均有助進一步增加香港經濟動力。
經濟周期就是如此,政府財政狀况和收入難免有起落,市民不應過於聚焦政府短期收支情况。香港經濟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有勇氣和信心不斷求進求變,令產業結構更多元和更平衡。
回歸以來香港經濟發展不是一帆風順,但憑中央政府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香港自身優勢、港人和港企靈活應變的「打不死」精神,以及特區政府迎難而上的決心,困難最終會被一一克服。只要政府堅定「拼經濟、謀發展」施政方針,在開源和節流上多下工夫,把握和落實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發展機會,做好「十四五」規劃定下的「八大中心」目標,這場「財赤陣痛」最終會過去,政府收支回復平衡,公共財政重回正軌。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聞正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