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健熙:南港島線西段 沿海濱建架空橋與時代脫節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5日
【明報文章】政府日前向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提交文件,交代不同鐵路項目進展。其中,南港島線(西段)的部分指出,擬採用中運量「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取代重型鐵路方案;又指除瑪麗醫院至香港大學站一段,將以高架橋形式興建。相比2005年地鐵公司提出的接近全地底行車計劃,可謂天淵之別。
南區居民對鐵路服務的需求殷切,遠在我於2006年開展地區工作前,「爭取南區地鐵」早已是各政團在南區立足的必備議題,「爭取」已超過30年。南港島線東段建成後,對黃竹坑及鴨脷洲居民的便利毋庸置疑,由過往無法掌握香港仔隧道會塞車多久,到現在大概10至15分鐘可到達金鐘,的確減省了沿線居民的出行煩惱(大量巴士線被削減、取消,失去其他交通選擇,卻也令不少居民極為不滿)。香港仔、華富到薄扶林一帶的居民,一直等待南港島線西段落實興建;可是我也相信,居民亦關注走線是否方便,會否衍生太嚴重的噪音、景觀等負面社區影響。
就政府最新方案,我有兩點主要關注:高架橋及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
高架橋方案 勢必破壞海濱風貌
過去10多年社區對南港島線西段的討論,均以「大部分在地底或山中興建」為基礎,完全無討論過在香港仔避風塘沿岸建架空橋這想法。政府橫空提出的新方案,相信會惹來不少爭議。
雖然政府文件內的走線只屬初步方案,但我也嘗試將該圖與Google地圖疊起來看,冀藉此看看政府思路。南港島線西段高架橋會以黃竹坑站為起點,沿黃竹坑明渠到香港仔海濱,再沿香港仔海濱公園、香港仔魚市場,在華貴邨旁穿過直達華富邨重建區的中心,然後穿過碧瑤灣和貝沙灣一帶到達瑪麗醫院。這段線路逾5公里,所經之處不是海傍休憩用地就是密集民居。單是想想在香港仔海濱興建一條高架橋、高架橋所需的橋墩,還有車站月台、電梯樓梯等配套,已覺得十分難以想像,基本上香港仔避風塘一帶風貌勢必被破壞。
隨着社會進步,全球各地近二三十年都有為數不少的拆橋工程,騰出地面空間供人享用。部分項目將原本的公路橋樑改到地底以維持車流;部分直接變成綠化地甚至河道,以其他方式解決車流等問題。馬德里、三藩市、西雅圖、波士頓等不同城市均有類似工程;同樣人煙稠密的亞洲城市也有類似例子,如東京首都高速中央環狀線、首爾京仁高速道路,近年都一直在推進「地下化」。
在已發展地區興建新天橋,是數十年前的產物。於西營盤樓宇間穿插的山道天橋、橫跨大半個土瓜灣的東九龍走廊,相信在現今時代不會被接受。至於在海濱建架空橋,我以為在東區走廊之後就不會再發生。珍惜沿海珍貴地段,不應被公路、橋墩霸佔,於過去10多年已基本形成社會共識。香港仔一帶過去曾有興建新高架橋的不同構思,包括4號幹線延伸段(已擱置)沿海興建大橋,貫通香港仔、華富華貴、數碼港、摩星嶺接駁至堅尼地城;1988年第二條鴨脷洲大橋方案,放棄在現海怡半島跨過香港仔避風塘至田灣,而選擇與原有鴨脷洲大橋並排興建,都是顧及香港仔避風塘和海濱的風貌景觀。
政府突然提出沿已發展的香港仔海濱興建高架橋,實在無法令人不感到是回走了幾十年的思維,與現今社會格格不入。
「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語焉不詳
自從啟德和東九龍延線的討論開始,「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這個名詞就經常出現。所謂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看來是將單軌鐵路(最多議員要求參考的自然是內地「雲巴」)、無軌道但會跟路面標記運行的巴士(「智軌」)或者較傳統的BRT(巴士快速系統)都包括在內。
政府對該系統的定義是「融合環保與科技以提高效率、安全性和便利性的……中低運量系統,其特點是節能、智慧和便捷」。但這段文字根本無助市民辨別,以致每當這語焉不詳的名詞出現時,市民連最基本的,究竟是在說列車還是巴士都無法掌握,對公眾參與討論造成極大障礙。這次南港島線西段也不例外。
政府文件說要放棄重鐵,那市民應期望那是單軌列車?還是在專用路面行駛的巴士?若採用與南港島線和西港島線不同的系統,在接駁、轉車等又會否有額外困難,無法如原有鐵路轉車般方便?另開一套不同系統,意味着無法與原有系統共用後勤設施、要多建一個車廠等,日後維修保養會否更困難、昂貴?
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近年常被人與「雲巴」、「智軌」等新興內地系統並用和討論。我對這些系統無強烈意見,適合香港使用就可以研究。惟在我看來,「雲巴」、「智軌」分別就是無人駕駛的單軌鐵路、自動導航有專用車道的BRT,實在不用過分特別吹捧。無論如何,單軌列車與BRT是兩套完全不同的東西,是鐵路與巴士的分別,對市民初步掌握政府構思有重大影響。
我相信官員對南港島線西段應使用鐵路還是巴士已有看法,希望他們可盡快向公眾交代,以免大家在迷霧中無法討論。
最後也想作點澄清更正:日前我在新聞稿中所指南港島線(東段)鴨脷洲高架橋方案,是指早年醞釀時的非官方想法,而非正式工程計劃;及後發現文句可能惹起誤會,故在修訂版新聞稿中刪去該陳述。如有造成誤會,謹此致歉。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南區區議會前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羅健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