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帆川:新聞讀者的貧富懸殊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5日
【明報文章】英國上議院通訊和數碼委員會的《新聞未來》(The Future of News)報告指出,如果政府坐以待斃,新聞媒體將呈現兩極化,導致無法挽回的破裂局面。然而報告所指的兩極化,跟美國出現的政治兩極化截然不同,而是跟讀者的經濟能力有關。
該報告談及的新聞兩極化,所指的是社會上僅得少數付得起錢的人,可以閱讀高質素的收費新聞,其餘大部分人則閱讀低質素的免費資訊,「如果目前的趨勢持續下去,閱讀專業新聞的人和不閱讀專業新聞的人,差距將迅速擴大。未來5至10年內,英國的新聞環境很可能在社會、地區和經濟方面,出現不可挽回的破裂」。
新聞從來並非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需品,報告的說法會否太過誇張?如果新聞是對大眾的集體教育、知情權是民主的基石,那麼新聞供應早已滯後於傳統教育。在發達地區如歐美和香港,即使讀不起私校的學生,都有權利接受達到一定質素的免費教育,而且公開考試制度公平透明,窮人子弟晉身專業人士,大有人在。
新聞資訊供應 沒有免費午餐
不過在新聞資訊的供應上,絕大部分人都依賴互聯網上的免費內容認識世界。但世上沒有免費午餐——提供免費新聞的機構要賺廣告錢,經營免費社交媒體的科企也要賺廣告錢,方法就是壓低內容成本,東拼西湊製成一篇稿或一條影片,再嘩眾取寵催谷流量。因此互聯網充斥大量沒頭沒腦、誇張失實的內容。
只有付得起錢,而且具一定教育程度和素養、懂得分辨資訊價值的人,才會主動付費訂閱高質素媒體。其餘大眾則繼續沉迷於毫無營養的「新聞快餐」,造成資訊上的貧富懸殊。
該報告建議政府透過初創支援和稅務優惠,扶持新聞媒體,並建議政府保護新聞機構的版權,停止科技公司任意爬取新聞文章,以訓練人工智能模型。報告批評科企願意斥巨資採購能源、投資運算設施、招聘人才,卻拒絕付錢買數據。這裏說的數據,不局限於數字;言之成理的新聞文章,對人工智能公司來說,是寶貴的大數據。
雖然英國僅有付得起錢的人方可以訂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等首屈一指的國際媒體,但普羅大眾其實仍可免費瀏覽英國廣播公司(BBC)、《衛報》等信譽良好的媒體,情况比起美國來說,似乎不算嚴重。讀者本身是否意識到資訊上的貧富懸殊,才是關鍵。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