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可成:讓讀者為媒體付費有多難——兩岸三地傳媒的「十八般武藝」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21日

【明報文章】自從社交媒體崛起,佔據了我們絕大多數的閱讀時間,廣告商就隨之轉投社交媒體平台,令原本依賴廣告收入的新聞媒體陷入危機。全球不少媒體因而轉向付費制,在網站和App建起「付費牆」,從讀者那裏直接獲取收入,期待建立起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最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紐約時報》——本月初,該報宣布已經擁有超過1100萬訂戶,呈現出非常健康的財務狀况。

在中文世界裏,也有一些媒體在嘗試付費牆。但是,中文讀者的付費意願稱不上高漲。根據牛津路透新聞研究所發布的《2024年數字新聞報告》,有18%香港人和15%台灣人為新聞付費(該報告沒有在大陸市場做調查),這個數字顯著低於美國(22%),更是低於挪威(40%)、瑞典(31%)等北歐國家。

在這種情况下,兩岸三地的媒體為了求得生存,使出了「十八般武藝」吸引讀者掏腰包付費。上月底,筆者主持的「媒體付費訂閱制與新聞文化」研究項目(由特區政府研究資助局「傑出青年學者計劃」資助)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了一場研討會,邀請兩岸三地的媒體代表分享他們營運付費牆的經驗。在本文中,我總結介紹嘉賓分享的部分洞見。

特定題材的好內容可激發付費熱情

中國大陸的「財新傳媒」不僅在報道質量上是業界翹楚,在付費用戶數量上同樣是中文世界的領頭羊。今年5月,財新傳媒社長胡舒立透露,財新已擁有超過120萬訂戶,穩居全球前十,是英美媒體之外最成功的付費制傳媒機構。

財新的訂閱費用並不便宜(最基礎的等級是每年648元人民幣),它憑藉什麼取得這樣的成績?在很大程度上,這要歸功於內容的吸引力。

一方面,財新有魄力和能力去做深度的調查報道,尤其在涉及官場和腐敗醜聞的題材上,財新的報道能夠提供大量的獨家信息。對這方面的話題感興趣的讀者,尤其是需要理解中國官場現狀和政商關係的讀者,會有強烈的付費意願。而且,這方面的報道具備長期的吸引力,每當故事的主角有新的消息爆出,例如案發、潛逃、被捕、判刑、出獄等,相關報道都可以被重新包裝推出,獲取一批新的訂閱者。

另一方面,財新主打的內容方向是財經和金融,這些行業的從業者付費能力較強,且對於業內新聞有強烈的信息飢渴。圈外人會覺得類似於「如何處置保險業問題資產」這樣的話題非常乏味,但圈內人卻能從中獲得極大的價值。財新旗下的訂閱產品中單價最高的是報道金融人事動態的「我聞」,該欄目僅在每個工作日更新一篇內容,但訂閱費用就高達每年499元人民幣,如果購買單篇文章則需要支付199元。在財新的部分編輯記者看來,這樣的價格其實仍有向上調整的空間,因為對於金融業內人士來說,這些信息是「剛需」。

財新的成功故事有些類似於海峽對岸的《天下雜誌》。同為主打財經選題、兼顧其他綜合性內容的媒體,台灣的《天下雜誌》也是島內付費牆做得最成功的媒體之一。它在商界積累的豐富資源和良好口碑,為付費制的運行提供良好的基礎。放眼世界,《金融時報》、《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等也都是主打財經內容獲得良好付費成績的媒體,這的確是此類媒體的先天優勢。

只賣新聞內容是不夠的

如果「財新」和《天下》的成績,讓你認為埋頭做好新聞內容就可以在付費制上取得成功,那就錯了。

實際上,每一家媒體都會提到,新聞內容始終是生產成本高而經濟收益有限的產品,因此,它們在新聞之外都還有其他付費訂閱的內容。例如,財新旗下有「數據通」,每年訂閱價格高達1998元人民幣,但因為可以提供全球宏觀微觀經濟數據,對於專業人士和機構而言非常有用。

類似的,香港的英文媒體《南華早報》最近也推出超越普通新聞產品的SCMP Plus。在這款更高端的訂閱產品中,用戶會讀到深入的政治分析和大事前瞻,這會滿足一部分需要深入掌握時政動態的用戶需求。

而《天下雜誌》則提供更為豐富的付費產品。例如,專門針對企業中高層的領導力課程,這也是基於《天下》傳統優勢內容的自然延伸——教課的老師可能是雜誌長期採訪的專家,而上課的學生則可能是雜誌的忠實訂戶。此外,《天下》還有健康養生、親子教育、旅遊休閒等許多其他主題的付費產品,而這些同樣不是憑空出現的。實際上,《天下雜誌》在1981年創刊之後,就逐步發展成一個「雜誌群」,旗下擁有《康健》、《親子天下》、《Cheers快樂工作人》等多本雜誌涵蓋了財經之外的內容。它們利用各自優勢推出的產品,都為《天下》的整體付費業務提供了重要的補充。

像《天下雜誌》一樣推出付費課程產品的,還有大陸的《南方周末》報社。這份報紙長期以來不僅出產深度調查報道,也有不少文筆優美的非虛構寫作(或稱「特稿」),以及對一線作家的訪談,吸引不少文學青年的閱讀。《南方周末》也非常清楚這一優勢,因此從幾年前開始就推出線上的寫作課,為寫作愛好者提供有系統的訓練。這門課程已經積累數萬學員,並且發展出散文寫作、故事寫作、評論寫作、少兒寫作等多個子產品,在創造豐厚經濟收益的同時,也深化了媒體與忠實讀者之間的聯繫。

除了寫作課之外,《南方周末》還推出了其他文化類的課程。例如,邀請中文系教授解析從《詩經》到《紅樓夢》的文學經典,或是邀請歷史學者解讀梁啟超、曾國藩、蔣介石重要家族的歷史。在《南方周末》的整體付費收入中,這些課程的重要性已經可以和新聞內容相提並論。

數據分析和用戶研究的重要性

在研討會上,一個被熱烈討論的問題是:怎樣才能獲得更多的年輕用戶?

有學者覺得,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在社交媒體上看短片,不怎麼讀新聞,很難抓住這部分用戶。但也有媒體根據自己的後台數據提出相對樂觀的判斷:年輕用戶其實對新聞的興趣很高,並且樂意考慮付費——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早已習慣為Netflix、Spotify等服務付費,覺得掏錢獲取自己想要的內容是很自然的事情。

無論是樂觀還是悲觀,大家的共識是:要想俘獲年輕人的內心,就需要針對他們的閱讀習慣推出針對性的內容。

事實上,很多家媒體也已經在做這樣的嘗試。比如,台灣的「風傳媒」以硬核的政治類調查和評論起家,但它同時推出了「風生活」子站,其中有大量生活服務性質的內容,可以為包括年輕受眾在內的用戶解決理財、職場、健康、消費等方面的問題。

《天下雜誌》的總編則半開玩笑地說:「最近發現『離婚類內容』非常受歡迎——不是離婚情感八卦,而是離婚後的財產處理等實用問題。」這也說明,幫助人們實實在在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既是媒體的職責,也是潛在的重要流量和收入來源。

《天下雜誌》積極擁抱年輕受眾的另一個重要策略,是生產影片類內容。他們在YouTube上推出解讀天下大事的「8分鐘看懂天下」欄目,獲得很不錯的反響,也幫助這份老牌雜誌獲得不少年輕粉絲。

年輕人的消費能力也許比不上中老年人,但他們未來的潛力無限。因此,各家傳媒機構都願意以較低的價格吸引他們的訂閱。例如,「財新傳媒」旗下有一個名為mini的產品,訂閱費只有基礎等級訂閱費用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既提供大學生喜歡的人文、讀書類內容,也提供一定的新聞內容,期待年輕人逐漸建立起閱讀習慣。

儘管兩岸三地的各家傳媒機構都在努力,但顯然,無論是接近年輕人群體,還是提升整體的付費規模,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眼下的一個重點,是要做更多的用戶研究。無論是利用網絡上的用戶行為數據,還是發放用戶調查問卷和做深度訪談,我們需要從各種渠道更多地理解用戶需求,這樣才能設計出更加滿足需求、從而能夠獲得更多用戶付費的產品。

歸根究柢,媒體既擁有崇高的使命、為公共利益服務,又需要實實在在地為受眾創造價值,建立起可持續的收入模式。相信兩岸三地的傳媒機構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探索,讓自己更好地活下去。只有這樣,才能為公共利益做更多。

作者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方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