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2024年美國大選遠沒有此前各方猜測的膠着情形,大選夜就決出了勝負,特朗普一路領先,當選新一任總統。拜登表示會和平轉移權力,沒有2020年大選的驚險一幕。特朗普捲土重來入主白宮,特朗普主義「一統三權」,美國着實進入了「憲法時刻」,開啟了「特朗普時代」的新政治周期。
特朗普主義:從政治思潮到社會現實
2016年特朗普當選總統後,美國政治急劇轉向。特朗普的個人性格、競選承諾及施政過程,形成了特朗普主義,其中包含傑克遜主義的民粹主義因素、尼克遜主義的戰略收縮、列根主義的「以實力求和平」等。經過8年沉澱,特朗普主義代表美國保守主義的回歸,而保守主義也是特朗普主義的歷史根基和現實韌性所在。
過去4年特朗普主義一直沒有退場。2021年拜登上台後,相當程度上延續了特朗普政府政策,比如戰略收縮、對華戰略競爭等。可以說,拜登政府是「沒有特朗普的特朗普主義」。而敗選後的特朗普,依然活躍政壇,特朗普主義思潮沒有退潮,而是助推特朗普重返白宮。這次大選不僅是特朗普的勝利,更是特朗普主義的勝利。
實際上從2016年大選起,美國便已進入一個新的政治周期。只是特朗普的非常言行,使特朗普主義顯得凌亂而無法聚焦。若以政治周期視角來看,他在2016年勝選並非「黑天鵝」,而拜登2020年勝選似乎才是「插曲」。
此外,今年大選選情與結果之間的反差,顯示出主流媒體、研究機構、民調機構與美國民意之間的隔膜。2016年以來的3次大選,特朗普在民調數據上幾乎沒有明顯贏過對手,但卻贏了兩次選舉。尤其是這一次,他不但贏了選舉人票,還贏了選民票。選舉結果跟各種預測、民調相差甚遠,可見美國所謂的「主流」媒體和輿論、政治社會現實之間出現了脫節。
政治社會現實,塑造輿論態勢。這次大選不僅意味着主流媒體的「失聲」,也標誌着既有觀念思潮和意識形態的「自我邊緣化」。
特朗普主義代表美國保守主義的回歸,而共和黨對「府院」的控制,有助特朗普主義在新政府上台後變成現實政策。特朗普主義包含的諸多主張,是對民主黨的反叛和調整。特朗普堅持認為「沒有邊界就沒有國家」,反對非法移民、修建邊境牆等。從根本上說,美國社會的多元主義與「大熔爐」理念之間,產生了更加激烈的矛盾。「誰是美國人」的「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之問」,成為美國大選核心議題。特朗普主義成為美國社會的重要政治思潮,對民主黨及主流媒體和學術機構主導的思潮構成衝擊,也顯示出美國社會的自我調整和均衡能力。
特朗普主義或許處於多個美國歷史周期的疊加點上,從而形成一股變革的勢能,如美國憲法學家阿克曼(Bruce Ackerman)所說的「憲法時刻」。「沉默大多數」通過選票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民調數據或其他統計數據未必能反映美國社會結構變化。反倒是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的田野調查呈現了美國社會的潛流,在幾次大選中形成了共振,使新的思潮成為政治實踐。
特朗普主義面臨雙重「中心-邊緣」結構約束
特朗普一舉拿下搖擺州,並且將五大湖的「藍牆州」翻紅。同時,美國的選舉政治地理更加固化——東西海岸成為民主黨陣地,而中西部及南部則基本成為共和黨票倉。共和、民主兩黨的支持人群已經變了:東西海岸的金融、科技精英是民主黨支持者,而「鏽帶州」和農業州則是共和黨的根基。
選舉政治版圖的分化和固化,以及搖擺州的激烈爭奪,顯示美國國內出現了「中心-邊緣」分野:「鏽帶州」在基於產業鏈分工的全球體系中處於雙重邊緣角色,既是美國經濟社會的邊緣,也是全球經濟體系中的邊緣。特朗普主義的關稅保護主義、產業回流等舉措,其本質是要扭轉「鏽帶州」所處的雙重邊緣困境。
美國國內的「中心-邊緣」結構,與世界體系的「中心-邊緣」結構嵌套一起,這是一個客觀現實。這一雙重「中心-邊緣」結構,是特朗普主義面臨的一大約束。第一,雙重嵌套結構意味着,美國的中心也是世界體系中心的一部分;而美國的邊緣,也是世界體系邊緣地帶的一部分。中心地帶的共同利益,或者說產業、金融合作網絡,是成熟和綿密的,而邊緣地帶之間存在同質化競爭的困境。
第二,美國要彌合國內的「中心-邊緣」鴻溝,必然會牽動和受制於世界體系的「中心-邊緣」結構。關閉美國大門、築起關稅高牆,意味着美國中心地帶的巨大損失,因為要切斷已經形成的合作網絡。
第三,「中心-邊緣」結構具有自我複製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規律相關;產業地理空間不斷重塑的過程,也是「中心-邊緣」結構複製與重構的過程。
第四,在單一全球體系之下,要解決一國之內的貧富差距過大、社會矛盾激化問題,需在一個體系層面開展合作。發展是一個全球故事,因為世界市場已經形成,封閉只會帶來落後。
中美關係「再正常化」
特朗普重返白宮,中美關係將走向何處?特朗普主義使美國進入新的政治周期,從2016年以後的大約20年,可能會被定義為「特朗普時代」。特朗普治下美國的收縮與調整所造成的衝擊,是世界性的。德國政府在美國大選後意外重組,可視為特朗普衝擊的明顯例證。與8年前不同,特朗普不但有了在朝、在野的雙重經驗,也擁有重塑共和黨並重返白宮的經驗。同樣,美國與中國,以及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已經大不同於8年前。因此,不能以刻舟求劍的方式預測未來。
於中美關係而言,2016年特朗普當選,意味着1972年以來的中美關係格局轉換——中美關係成為單一國際體系中的大國關係,中美關係具有了明顯的大國政治特色,要從大國政治的角度看待中美關係。這既是世界百年變局的一部分,也是百年變局對中美大國關係的重新界定。要注意的是,中美大國關係同屬單一國際體系,而不是兩個對立的國際體系。
1972年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另外一個層面,是美國尼克遜主義的戰略收縮和調整,其衝擊是世界性的,中美關係正常化只是其中一個方面。1979年中美建交和中國改革開放,中國融入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在此過程中,中國實現了和平發展與崛起,中美關係具有明顯的國際體系和世界歷史的特性。2016年以來,中美關係進入「再正常化」階段,彼此需重新界定對方角色,釐清雙邊關係性質,在單一國際體系中尋找到大國相處的正確和正常之道。
作者是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副院長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孫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