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信:如何在勝負以外分析這場美國總統選舉?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7日

【明報文章】美國總統選舉在美國時間周二舉行,這場被視為千禧年後競爭最激烈的一次總統選舉,最終結果以特朗普橫掃多個關鍵州份、力壓賀錦麗二度入主白宮。至於國會選舉,根據截稿前已公布的推算,共和黨將掌控參議院多數議席;至於眾議院仍待一些關鍵選區結果,才能夠確定是共和黨一統國會多數,還是民主黨成功翻盤重奪眾議院。

無論喜歡與否,一場選舉總會有其結果,也有人因此會獲得制定政策的權力。然而這場緊湊、刺激但最終結果壁壘分明的一場選舉,揭示的卻是美國政治國本的結構轉型。

當首要議題竟然是「民主的危機」

假如以傳統智慧分析成熟民主國家的選舉的話,成熟國家的換屆選舉通常都有兩個特點:一是對現屆政府過去一屆政績的評估;二是與之相關的以經濟及民生議題為主軸。但根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出口民調,這次選舉的首要議題是「美國民主制度」(the state of democracy),其次才是經濟、墮胎權及移民問題。這對一個成熟民主國家而言,是相當震撼的事。

當然,因着特朗普於3年前在本來行禮如儀的確認選舉人票程序引來的「國會山莊」之亂,以及不願意公開承認2020年選舉結果,令不少人擔心假如選舉結果僅繫於一至兩個關鍵州份,特朗普或會拒絕承認選舉結果,繼而進入無了期的選舉訴訟及司法程序,因此不少民主黨支持者認為特朗普代表破壞美國民主的面向。另一方面,特別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卻一直深信2020年選舉是一場「被偷走的選舉」,因此假如「堂堂正正」再選一次的話,特朗普不可能輸;加上拜登政府早前要求社交媒體移除有關疫情及選舉假新聞的前科,也令不少放任自由派(libertarian)視這場選舉為捍衛美國傳統自由之戰。

因此,民主、共和兩黨均有意無意地以美國立國的根本——「民主」與「自由」——作為攻擊另一名候選人的主要手段。但以政治根本相互對抗的結果,卻是加強民眾對美國政治制度的厭惡感。當這樣的政治厭惡感磨滅民眾對美國制度的信任,諸如政治陰謀論及假新聞就變得更有市場,所謂「民主政治的危機」就會成為自我實踐的預言;而政治學一直相信民主政治制度可自行修復及調節的假設,就變得遙不可及。這才是這場選舉曝露現時美國政治的困局。

當政治縫隙回歸人類的基礎

而從政治動員層面分析,也因為這場選舉的社經背景是壁壘分明——特朗普是白人、年長、男性、相對富裕的經濟背景;賀錦麗是有色人種、女性、相對中產的經濟背景。本令人以為這場選舉的投票取向也是壁壘分明。但不少出口民調表示,特朗普在有色人種的支持度比起8年前,由21%增至32%。以其中一個關鍵州份賓夕法尼亞為例,特朗普的拉丁裔支持者由2020年的27%,增至42%,是其中一個重要票源增長類別。而拉丁裔人口對特朗普特別是移民及經濟政策的支持,也是令傳統搖擺州份佛羅里達不再搖擺的原因。

亦因為這次其中一個選舉議題是有關墮胎權問題,令這場選舉同時加添性別爭議的色彩。當然,「醒覺議題」(wokeness)一直是這次選舉的主軸,甚至是為何世界首富馬斯克(Elon Musk)最後全力支持特朗普的原因之一。而在選舉日,不少社交平台的宣傳均指向男女之別,特朗普支持者要求所有男士站起來投票;不少女性名人則表示要支持賀錦麗,不要讓自己的女兒要重新爭取她們上一代已成功爭取的女性權益。結果是,賀錦麗在拉丁裔男性的支持度跌至少過一半,而女性與男性的支持度相差達16個百分點,也是眾多族群中分歧最大。性別政治會否取代族群政治,相信會是民主、共和兩黨未來分析選舉結果要思考的問題。

當外交政策有意無意地影響結果

惟民主黨最急切需處理的,其實是外交政策對民主黨支持度的結構影響。外交政策一直不是這次選舉的重要議題,根據出口民調,僅4%選民認為外交政策是決定投票取向的重要議題。但對民主黨而言,外交政策卻關連其中一個重要的支持群組——年輕兼有大學學位的選民。

此次選舉的其中一個面向,就是教育程度算是唯一比較準確預判投票取向的社經背景指標:賀錦麗在有學位之選民的支持度為57%;而特朗普在非擁有學位選民的支持度為54%。問題是,擁有學位的選民同時也是進步派選民,對一些外交政策如以哈衝突及中東問題,有明顯立場及看法。賀錦麗因着民主黨傳統政治的影響,根本沒可能在傳統的中東問題上討好進步派及阿拉伯裔選民;同時其外交政策模糊的立場,也難討好猶太裔選民。結果就是不少密歇根州阿拉伯裔選民轉投獨立候選人,或是放棄投票,甚至相信特朗普的「出奇不意」外交政策可終結以哈戰爭。

這些外交政策取向與選民結構相悖,是否令民主黨未能在密歇根甚至其他州份確立優勢的原因,自然有待更仔細的數據分析才可得知。

事實上,在民主黨最後階段的籌款能力、演藝圈群星拱照,甚至有部分共和黨元老級人物變節倒戈的情况下,賀錦麗交出的成績表可算是未如人意。當然,賀錦麗屬半途出家,不論是其本人及團隊,均沒有時間準備建立「人設」迎接這場選戰。但更為深入的問題是,「特朗普主義」這條方程式重新被驗證是有效的。特朗普及萬斯當選,除意味着至少未來4年「特式右翼政治」將是聯邦政策的主流,也表示2016年特朗普當選不可能是一個意外。

在選舉勝負及議席多少就是一切下,「特式右翼政治」抬頭將進一步把傳統共和黨人邊緣化,也令民主黨必須問自己一個重要問題:是跟被「特式右翼政治」排擠的共和黨保守主義合流?還是徹底地變成進步派政黨,吸引新生代選票?這不單影響民主黨的未來,也影響今後美國政治走向。這才是此次選戰的歷史意義。

作者是歐洲投資及政經風險顧問企業Orientis研究總監、智庫Pagoda共同創辦人暨政策研究總監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