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新:沒有貧窮線的精準扶貧——長者篇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1日

【明報文章】10月初,香港樂施會發表題為《香港貧窮狀况報告2024 逆境下的出路︰以轉變迎接改變》報告,指出今年首季貧窮人口的數字是139萬,佔整體人口20.2%,較2019年18.3%為高。該報告是根據統計處的數字作分析,而在發佈會上,樂施會總裁曾迦慧建議政府重新訂立貧窮線,並促請特首為「精準扶貧」制訂明確目標。行政長官李家超於10月中施政報告發表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說:「現時聽不到任何有用的所謂學術性研究出來的貧窮線。」

政府不會重新考慮訂立貧窮線

2021年11月政府發表《2020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之後,過去幾年再無發表貧窮狀况報告。而對於重新訂立貧窮線的建議,政府的一向反應是:過去貧窮線以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50%為量度方法,明顯有局限和缺點,因無考慮住戶持有的資產及負債,亦沒有涵蓋如公共醫療服務、資助房屋及免費教育等非現金福利轉移,所以在沒有新論據提出前,政府不會重新考慮訂立貧窮線。

至於樂施會催促政府訂立明確「精準扶貧」目標,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的回應是︰政府正跟進制訂分析框架工作,包括宏觀角度長期監察、微觀角度為「精準扶貧」制訂績效指標,而目前識別的扶貧群組有劏房戶、單親戶及長者戶。換言之,政府認為「精準扶貧」已有明確目標,並會朝着既定方向增加扶貧力量,不認為有進一步制訂明確目標的需要。

關於應否重新訂立貧窮線的問題,本欄討論多次,不再重複。筆者也看不到,採用原有方法訂立的貧窮線會對扶貧工作有幫助,只會再次引起政府與民間關注組織間沒完沒了的爭拗——關注組織藉此批評政府扶貧不力;政府誇大辯稱已大幅減小貧窮人口數目。

「獨老雙老住戶是貧窮重災區」說法不準確

另外,樂施會於報告中指出,收入在貧窮線以下的139萬人口中,65歲或以上長者佔58萬,其中26萬是「獨老」和「雙老」住戶。樂施會表示「長者貧窮問題愈發嚴重」。為什麼現時170萬長者中,差不多3個就有1個界定為貧窮?這正是政府認為貧窮線以收入量度貧窮的缺失——因為長者多退休人士,而那些繼續工作的,收入亦十分有限,所以以他們的收入計算,長者很容易被列入貧窮人口。

至於有人稱「獨老」和「雙老」住戶是「貧窮重災區」的說法,看來有點誇大其詞。首先,在65歲及以上長者中,獨居和「雙老」住戶在老年人口所佔比率本來就相當高,所以貧窮長者多是「獨老」和「雙老」住戶,可說意料中事。

况且,政府統計處收入分佈的數字是以住戶為單位。如果長者與家人同住,而全家收入在貧窮線以上,就算長者自己完全無收入,他們也不算是貧窮。所以,稱「獨老和雙老住戶是貧窮重災區」並不準確。有關的「貧窮重災區」說法還可能被錯誤解讀,好像居住狀况是長者貧窮的成因。其實,老年貧窮涉及多項因素,單獨居住可能令他們得不到適當照顧,但跟貧窮沒有直接關係。

全面提升長者福祉

長者貧窮問題錯綜複雜,現在糾纏於多少長者的收入在貧窮線以下,並沒有什麼積極意義。其實,長者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包括他們對住屋、醫療、社會保障、福利等服務的需求。而政府要進一步改善長者生活,也就是李家超講的「精準扶貧」,就必須顧及長者各方面需要。為達至全面提升長者福祉之目的,筆者有以下建議,作為短期和長期規劃安老服務的參考。

(1)住屋和個人照顧方面:逐步提高居屋在公營房屋所佔比例,讓更多市民在退休後擁有自住物業,長遠減少長者對出租公屋的需求;在各區關愛隊中,聘用1至2名為全職工作人員,在公營和私營房屋為長者建立關愛網絡(就如SARS前的公屋聯絡主任)。

(2)醫療和保健方面:逐步擴大長者健康中心提供的服務,使之成為長者的第一線基層醫療和保健服務中心,間接減輕急症室和醫院服務需求;此外,擴大「自願醫保」涵蓋範圍,並確保參與市民在年老時能繼續得到保障。

(3)院舍照顧和大灣區養老︰逐步提高私營安老院質素,檢討現行《安老院條例》,並重新制訂資助院舍與私營購買宿位入住院舍的審查條件;另外,在今年施政報告關於入住廣東安老院舍計劃的基礎上,積極探討大灣區養老的可行性,並確保長者現有的住屋、醫療、交通、社會保障等權利得到延續和保障。

未來收入分佈差距 只會擴大不會縮減

樂施會報告還列出今年首季最貧窮和最富有的一成家庭月入中位數,分別是1600元及13.11萬元,相差12.95萬元,差距接近82倍,較2019年34.3倍和2022年52.7倍都要大,且有愈來愈惡化的迹象。傳媒報道這些數字時,一些用上「香港貧富懸殊不斷加劇」的標題,好像香港正如唐代詩人杜甫所描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更形容這種收入分配兩極化現象,不僅造成社會分化,且嚴重危害社會穩定。這樣的報道正確嗎?

筆者並不否定本港收入分佈愈來愈不平均,因為香港已是發展成熟的經濟體,靠的是金融和經貿等高產值行業,也間接拉大高低薪僱員的收入差距。但單是這樣比較最高和最低一成收入的家庭,有意義嗎?明顯地,樂施會所指的最低一成收入家庭,家中應該沒有出外工作的成員,否則月入中位數怎會只有1600元?而最高一成收入家庭,收入應主要來自工作報酬。這樣比較有工作和沒有工作成員的家庭收入,有什麼意思?展望未來,隨着香港發展創科產業,及政府努力爭取高端人才來港,相信本港收入分佈差距只會擴大,不會縮減。

其實,如果要分析市民收入是否有改善,更有參考價值的是工資中位數,因為工資中位數的上落直接反映打工仔收入情况。在新冠疫情的3年,本港工資中位數徘徊在1.8萬元上下,顯示打工仔收入停滯不前;近兩年情况有好轉,工資中位數上升至最新的2萬元。當然,整體工資上升,高收入人士得益最大,且會擴大與低收入人士的距離。

另外,工資中位數提高了,以入息中位數50%計算的貧窮線也相應升高,間接令貧窮人口增加。這正是單以收入界定貧窮的局限。

總結而言,以收入分佈來量度貧窮的貧窮線,今天已不適用。其實,現在最低收入的一成家庭,如果單以他們的收入來維持生活,他們早已餓死了!為什麼他們仍能生存、他們的孩子仍能有書讀、生病時仍能得到治療、有房屋居住?答案是香港有健全的社會安全網。

所以,今天特區政府要「精準扶貧」,靠的已非昔日的貧窮線,而是針對個別貧窮群組的整體需要,逐項改善他們的生活,且有短期和長期的規劃及部署。本文提及如何改善長者或退休人士的生活;至於其他貧窮群組,以後有機會再分析。

作者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周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