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攻略﹕先獨立分析,後兼論全局
文章日期:2015年1月9日

【明報專訊】寫作題示例:表達對「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焰」這句話的體會,並以「成長」為題寫一篇文章。(2013寫作題型)

2013年的三題寫作題目,兩題要求寫「體會」,一題要求寫「啟發」,同學平日作文,不可不察。當我們選擇寫作的材料時,必須同時問自己,這材料可助我得到體會或啟發嗎?

想考我什麼?

就着被指定的題材:成長,論證觀點之餘,抒發體會。仍然走不出兩部分:說之以理,動之以情(論說的分量較重)。要游說他人什麼?這個「理」,題目已有所限制,要舉例指出不是A,而是B;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A),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焰(B)。

被填滿的瓶子,與燃燒的火焰相對,有點像2014年「陽光與陰影」一題,要求同學洞悉比喻,從某物的特質聯想到某事某理的特質,而其中的關聯、過渡能不能使人信服,顯然是取分關鍵。

題目解拆

宜乎把結構化繁為簡,先分論,後兼論。先分析孩子若是被填滿的瓶子,將見出什麼特質?對成長有什麼影響?接着分析燃燒的火焰,同樣探討其特質及對成長的影響。其後,反思現今社會的「成長」狀况。撥亂反正,體會到讓孩子有發揮空間,化作火焰,才是積極而有價值的成長過程。

成長中的孩子像被填滿的瓶子,有何特質?被動、麻木、疲累、沒發揮空間(例如填鴨式教育)。像燃燒的火焰呢?主動、積極、熱情、充滿好奇心,盼望能發揮個性。(例如啟發式教育)

兩個比喻互相對立,引人深思、反思,並確認孩子應該化作燃燒的火焰。成長過程如火焰燃燒,必須盡展所長,富求知欲和想像力,不是被動地等待被填滿,而是主動地探究新知識,豐富經歷。

論據舉隅

1.滿招損,謙受益。(語例,出自《尚書》。以容器盛水為喻,滿了,容易溢出;有空間,則可以添加、吸收。填滿的瓶子,自然容不下其他。)

2.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泛的藝術,每 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出自美學大師朱光潛。人生既是作品,主動演繹自然更勝被動接受。)

5**範文節錄

現今世代,孩子早被「填鴨式」教育緊掐着脖子,被動地接受一匙又一匙成人認為恰當的飼料,最終令鴨子口吐白沫,難於吸收。然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自我燃燒的過程,最終盡展才情,發光發亮。

現今的父母過於為孩子設想,填滿了孩子的物欲,填滿了孩子的生活需要,結果製造一批又一批不會自理的孩子。子曰:「過猶不及」,照顧孩子,也得在適當的時候偶爾放手,讓他們抒展潛能。否則,我們一邊在填滿孩子這瓶子,同時又一邊掐熄他們零星燃燒的火點。結果孩子不是真正的在成長。

孩子要成長,要燃燒,就得要常常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好奇心就是燃料。孩子更需要的是突破和嘗試,而不是單純的規範與戒條。孩子的好奇心,是他們探索這個世界的最大本錢。不要把孩子的瓶子塞得滿滿,他們需要空間,需要有燃燒夢想的機會。

文:資深中文科主任蒲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