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有方﹕句群分析(三)
文章日期:2014年6月11日

【明報專訊】欄目簡介:寫作、閱讀、聆聽、說話及綜合能力,離不開思維邏輯訓練,本欄教授應考閱讀理解的思維邏輯技巧,助學生應試

作為應付閱讀理解卷的方法,「句群分析」主要建基於作者對特定主題的思維呈現,閱讀就是明瞭作者創作文章的思維歷程。同學透過分析句與句的關係,可看出作者想要表明的中心思想。

常見的句群關係,主要有:(1)總分關係(總結句一般是段意);(2)承接關係(承上句是前段段意;啟下句是後段段意);(3)因果關係(「果」一般是段意);(4)問答關係(答句一般是段意)四種。這次我們談談(3)因果關係與(4)問答關係的句群。

(3)因果關係

句群若以「因果關係」連結,一般交代「果」的句子就是主句。以陶鑄《崇高的理想》其中一段為例:

……(1)在什麼樣的社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理想,什麼樣的階級,更確切地說,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就有什麼樣的理想。(2)在封建社會,金榜提名、衣錦還鄉,往往是那些地主階級或者是那些嚮往地主階級生活的人的理想;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的理想是希望錢愈賺愈多,利潤愈來愈高,而且希望這個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是「永恆」的。(3)而無產階級卻要打破這個「永恆」,把這個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推翻。(4)在社會主義社會,為人民服務,實現共產主義,就成為廣大人民的共同理想。(5)所以,我們說,理想是受一定的社會和階級的限制的。(6)比如,古時候,就像屈原……。

這段各句間有兩個明顯的關聯詞,分別是「而」和「所以」,其中「所以」揭示了句群的因果關係。藉句子(5)的推論,它揭示了句子(1)、(2)、(3)及(4)是原因,而句子(5)是結果。句子(6)的「比如」不過是對句子(5)的舉例說明而已。故這段句群中心句是句子(5),本段的中心意思也是由該句揭示。

(4)問答關係

句群若以「問答關係」呈現,答案往往就是段意。以梁啟超《最苦與最樂》第一段為例:

(1)人生什麼事最苦呢?(2)貧嗎?(3)不是。(4)失意嗎?(5)不是。(6)老嗎?(7)死嗎?(8)都不是。(9)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背着一種未了的責任。(10)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麼苦。(11)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的事。(12)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13)為什麼呢?(14)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此段看似由很多句群組成,然而不難發現句群主要由多個問答組成。句子(1)乃本段的問題,句子(2)、(4)、(6)及(7)是作者嘗試提出的假設答案,句子(3)、(5)及(8)則是回應以上問題的答案。最後句子(9)真正回答了「人生什麼事最苦呢?」,也就是本段的段意所在。

文:語文工作者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