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傑:國際城市的國際新聞
文章日期:2025年1月16日
【明報文章】香港在國家中的重要性,體現在其作為一個能夠匯聚人才、資金及知識創新的國際城市角色。這一關鍵在於城市的國際視野,尤其是其新聞資訊是否能夠為人才和企業提供豐富的視角。
早前,我與一位財經界的前輩有一次深入閒聊,討論香港新聞資訊的國際視野是否能夠更加敏銳。這位前輩以最近美國加州的大火為例,指出除了焚城畫面和基本事實的陳述之外,這場大火作為一則國際新聞,是否能以更貼近香港讀者生活感受的方式報道出來?
了解世界之外 更是國際城市軟實力
加州大火造成了天價損失,未來重建家園和社區的時候,市場需求會是什麼?根據過往災後重建的經驗,建築行業、地產開發商和公用事業通常會出現顯著的市場需求。儘管有保險公司已經表明其保障不包括此次加州大火,但保險業在災後往往也面臨大量索償。
這些與香港讀者有何關聯?近年來,港股表現不佳,許多在香港的朋友開始嘗試投資美國股市。加州大火事關重大,對於關注美股或美國市場的朋友而言,怎麼會不希望了解更多相關報道呢?
類似國際新聞的例子,層出不窮。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近期不斷表達對北極島嶼格陵蘭的濃厚興趣,也曾表示加拿大可以成為美國「第51個州」。除了報道這名美國候任總統的言論及相關國家的反應之外,這些消息對於香港及華南地區的讀者有何影響?
投資美股的機構和市民,自然會留意特朗普這些言論的背後,是否代表了他上任之後的美國國策方向。如果美國積極開採北極及北美地區的天然資源,這對能源及礦產行業意味着什麼?如果美國要加強其海外影響力,這又對國防和軍工行業有何影響?
國際新聞不僅是社會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更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的重要「軟實力」。然而,在報道國際新聞時,香港新聞機構確實存在不少局限——最直接的是資源匱乏:香港媒體的國際新聞,多由編輯翻譯和綜合外電報道,很少像外國通訊社那樣有「一手」採訪。
此外,在香港新聞報道中,國際新聞通常不如本地新聞和財經消息重要。這既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也是人之常情——新聞價值講求鄰近性,發生在香港社會周遭的事情,自然比海外消息更能夠引起讀者和記者的關注。
讀者需求口味 非一成不變
然而,作為一個國際城市,香港理應比其他內地城市更為融入全球的人才、資金和知識流動。首先,香港是全球資金自由進出的地方,在此「泊岸」的資金管理人及相關服務行業,對於有關國際投資機遇及風險的資訊,仍然存在需求。雖然香港在「一手」資料上無法與外媒匹配,惟是否能夠在觀點與角度上多加思考?
其次,本地讀者的需求和口味,也並非一成不變。人們固然較為關心身邊周遭的社會事件,但香港社會多年來與世界各地有深厚聯繫。一代又一代香港人在移居其他地方之後,不少仍然與香港的人和事保持溝通。此外,香港人的投資選項,從來不僅僅限於本地的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北美、澳洲、新西蘭等華埠及英國等地區的信息,也時常引起部分香港讀者的關注。如果國際新聞能夠融入投資和生活角度,也許會開啟本地市場的新機遇。
近年來,隨着香港政局變化,外媒對香港的關注逐漸減少,只剩下少數重大法庭案件受到報道。部分讀者可能透過不同方式,包括網絡KOL(意見領袖)的頻道來理解世界大事。然而,如果香港仍然想作為一個匯聚人才、資金及知識創新的國際城市,那麼具備國際視野和參考價值的新聞資訊,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是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