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電動車中美兩強當道 日本車企謀合併救亡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23日
【明報社評】日本兩大汽車製造商本田與日產將展開合併談判,若然成事,以汽車生產量計,將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僅次豐田及德國大眾汽車,然而「第三大」這頭銜只是表面風光,現實是電動車崛起,掀起了一場汽車業科技革命,以比亞迪為首的中國車企,跟美國的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大幅拋離其他對手,傳統汽車生產商生存空間急速萎縮,必須變陣救亡。日產作為全球最早量產電動車的車企,無論技術還是市場佔有率已遠遠落後,合併乃是為了力挽狂瀾。汽車是先進製造力的象徵,中國憑藉新能源汽車後來居上,日本汽車業卻有日暮途窮之嘆,重拾昔日輝煌,實非易事。
日本汽車業風光不再
電動車市佔率大落後
日本汽車三大巨頭,排名依次為豐田、本田及日產。日本傳媒報道,本田與日產正尋求合併,在單一控股公司下營運,預計很快將簽署合作備忘錄(MOU),至於股權結構等安排,有待之後進一步磋商。由於日產也是三菱汽車最大股東,持有24%股份,如果三菱汽車最後也納入新控股公司之下,以目前3間車廠的汽車銷售量計算,新公司足以名列世界第三大車企,汽車年銷超過800萬輛,跟豐田的年銷過千萬仍有一段距離,但跟全球第二的德國大眾汽車相差不遠。
日本戰後復興,汽車業扮演了關鍵角色。雖然日本車初期形象不太好,但經過多年努力,質量顯著改進,性價比又高,逐步在國際市場打開知名度,而在日本國內,汽車也成為帶動全國製造業發展的關鍵產業。上世紀80、90年代,日本汽車業盛極一時,一度超過美國,成為全球頭號汽車生產大國,惟過去10多年明顯走下坡,電動車的崛起,更加速了日本汽車業下滑之勢。本田與日產走上合併之路,正好折射了日本汽車業面臨的困境。
近年中國電動車產業迅速崛起,無論技術研發、生產規模,還是全球市場擴張,中國車企發展勢頭都很強勁,比亞迪作為行業代表,更與美國特斯拉並駕齊驅,成為全球電動車領軍企業,去年10月至12月,比亞迪電動車銷量,更首度超過了特斯拉。國際調查顯示,2023年全球電動車市佔率居首仍是特斯拉(19.3%),緊隨其後是比亞迪(16%),日產市佔率僅3.2%,而本田更只得0.2%。雖然傳統汽車全球總銷量目前仍遠超新能源汽車,但國際能源署(IEA)估計,2035年全球電動車將佔新車銷售超過一半,傳統汽車生產商面對轉型挑戰,未來壓力只會有增無減。日本企業在電動車市場存在感薄弱,若不及早奮力追趕,前景殊不樂觀。
歐美近年一再指控中國政府補貼國產電動車企,造成不公平競爭,云云,其實中國不過是借鑑上世紀日本政府做法,以積極有效的產業政策,推動電動車發展。事實上,華府近年也開始重視產業政策,藉《通脹削减法案》變相提供補貼,加緊培育電動車及汽車電池生產基地。當然,內地新能源汽車業近年確實存在「內捲」問題,價格競爭過度激烈下,部分品牌虧損嚴重,然而市場整固汰弱留強乃正常過程。經過10多年發展,中國電動車在技術和性價比方面的優勢,都是貨真價實。即使歐美加徵關稅,大搞保護主義,中國電動車在全球市場依然極具競爭力。日本汽車業危機感不斷加深,正是促成本田與日產尋求合併的主因。
日產本田宿敵合併
救亡太遲成效難料
日本多家主要車企,目前在中國和東南亞等市場都面臨考驗,當中又以日產情况最嚴峻,除了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錯判美國市場對油電混合車需求,也令到公司這兩年在美國的銷量大幅下跌,加深財政危機。日產2010年推出的Leaf,是世界上最早量產的電動車,然而公司發展策略跟不上市場變化,卻成為致命傷。為應付龐大虧損,日產早前已宣布緊急改組,包括全球裁員近萬人及降低產能。根據外媒上月報道,有日產高層稱只剩大約一年時間挽救公司營運。與宿敵本田合併,日產財困可暫紓,同時亦可形成較大的經營規模,透過整合資源,投資發展新技術。
面對特斯拉和比亞迪等新勢力,傳統汽車業不得不變陣應戰,車廠之間在電動車等領域加強合作,已成了新趨勢。早於今年3月,本田與日產已展開磋商,就電動車領域合作,聯手開發軟件、電池和其他零件;德國寶馬與豐田早前也宣布,在電池領域展開合作。豐田之前已入股Subaru、鈴木和萬事得。倘若本田、日產與三菱汽車合併,日本汽車業將形成兩大陣營,不過三企合併能否一帆風順,仍是未知之數。
首先,合併無可避免引發裁員等問題,可能面對日本國內強大政治阻力;其次,就算合併提案得到日本政府加持,日產如何處理與法國車廠雷諾的結盟關係,也是一個變數。日產約有35%股權由雷諾及法資持有,法國政府肯定也會維護本國企業利益,日產本田必須解決股權安排問題,合併才能水到渠成。當然,就算三企合併成事,是否足以力挽狂瀾,仍是一個疑問。本田的油電混合車技術屬世界前列,但比亞迪的油電混合車銷量增長也極之厲害;日產的衰落,更是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現在才搞合併救亡,唯恐太遲。目前特斯拉與中國車企已全力向自動駕駛技術進軍,三企合併若只是做到減省生產成本,未能開發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要走出眼前困局,確是談何容易。
■歡迎回應[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