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燁、張鳳儀、葉兆輝:瓊瑤遺書窄化老年生活的多重可能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17日

【明報文章】作品紅遍華人世界的小說家瓊瑤早前自殺離世,其遺書自詡翩然如雪花般離去,是自主、自在、自由。然而本該無聲的雪花,瓊瑤卻擁有令雪花聒噪的能力,其遺書在網絡裏高聲放送,她的死亡得以嘶聲裂肺,轟轟烈烈如她筆下男女主角頑固而執拗的愛情。

將瓊瑤自殺與安樂死畫等號 屬極大誤導

瓊瑤離世之後掀起了許多關於安樂死的討論,然而她的死絕非安樂死。世界各地區對安樂死或「醫助自殺」,亦有不同考慮標準。根據世界醫學會(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定義,安樂死(voluntary euthanasia)是醫生透過藥物或器材,在病者自願請求下,由醫生干預並結束其生命。此舉僅適用於末期疾病患者,經醫生評估病况已無改善可能,在病人自願狀况下由醫療單位執行,並有嚴謹的法律規範。另一種是醫生輔助自殺(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是在病者仍有決策能力時自願請求之下,醫生根據病者要求開立或提供藥物,由病者自己結束生命。

兩者最主要的差異是,結束生命的行為是由醫生執行(安樂死)或是由病者自己執行(輔助自殺)。在香港,本年初醫務衛生局副局長李夏茵醫生於立法會會議中指出,「安樂死」這個中文譯詞並不貼切,其具體解釋應是指用一些方法令病人死亡。在還未釐清定義和辯論下,安樂死在香港是不合法的。

瓊瑤在遺書所描繪的自主、自在、自由,跟安樂死病患情况毫不相符。根據報道,瓊瑤生前並沒有無法治癒的末期疾病,她仍是一個活動自如、死前兩周仍跟粉絲互動的86歲健康長者。將她的死亡與安樂死的討論畫上等號,是極大的誤導。

將自殺淒美化公共化 並不可取

瓊瑤以其文采美化了自殺,自殺學者十分關注其死亡可能引發的自殺效仿行為。

世界衛生組織對自殺報道制定指引,慎防名人自殺的渲染與擴散。在本中心(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系統監察下,幸好近期未偵測到長者自殺個案突然飈升的狀况。我們無法得知瓊瑤是否為憂鬱症所困,礙於名人身分無法就醫;或是江郎才盡,再無席捲市場的能力;抑或只是出於怯懦,對於未知的老化缺乏面對能力。

逝者已矣,我們無法探究其真正的自殺原因。對於她個人行為,我們尊重,願她安息。但她將自殺淒美化、公共化的行為,並不可取。自殺被包裝成優雅的告別、自主的選擇,可能令老年人感受到無形壓力,也容易使社會大眾誤以為自殺才是體面的出口,有違世衛對自殺事件報道的指引。瓊瑤窄化了長者生命的多重可能。

當然,我們不否認有很多老人受病痛折磨,也同意需要透過立法,讓末期疾病患者之照護更為尊嚴、人道。所以,香港醫管局倡議和鼓勵訂立「預設醫療指示」,與家人討論和支持下,就着面對無可逆轉的身體狀况時訂定指引,減少過度醫療,促進生命終點的恬適與安然。

隨着醫療與公共衛生措施的長足進步,許多八九十歲長者生活依舊精彩。例如80多歲的拜登還在美國總統職位上、94歲巴菲特在股市裏呼風喚雨、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93歲仍掌握世界高階晶片王國。除了這些名人,更多的是我們周遭熱烈生活的長者。他們在晨光熹微中跳舞練功、在日落巷陌裏牽着剛放學的孫兒孫女,三五成群談天說地,平實的話語中蘊含着對人生的通透與清明。

然而,瓊瑤的遺書卻把老年生活形容得巍顫悲苦,窄化了長者生活的多重可能。自殺防治學者後續必須開發更多元、更有生命力與創造力的老化典範。老年生活有其挑戰,惟也可以活得「風生火起」。

精神健康 不能輕忽

瓊瑤的自殺,有人慨嘆是人口老化衍生出來的問題,反映社會對安老照顧的不足。香港長者自殺率一直高於其他年齡層。除了生理健康,精神健康也不能輕忽,不單要加強對臨終病人的紓緩治療,更要制訂政策及指引以照顧長者的精神健康。我們致力推動社會的精神健康,照顧好自己,也同時守護身邊每個人。我們周遭的長者都曾是社會基石,理應在晚年獲得應有的尊重與照護。我們期待所有曾經貢獻社會的長者都能夠安享晚年,建構充盈着希望與溫暖的社會。

作者陳映燁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身心醫學科主任、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張鳳儀是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培訓顧問,葉兆輝是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映燁、張鳳儀、葉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