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五:香港應向「同期生」澳門學些什麼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17日
【明報文章】與香港一灣之隔的澳門,即將迎來回歸25周年紀念日。這個比香港晚兩年回歸的「一國兩制同期生」,雖在經濟體量、國際影響力等方面不及香港,卻在過去25年內實現經濟總值年均兩位數的增長,人均GDP(本地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產業結構也從以博彩業為主,到現在的多元發展、趨於健康。這其中是否有在經濟上希望更上一層樓的香港可借鑑之處?
3點做法 值得借鑑
在經濟發展方面,澳門有3點做法值得香港借鑑。
一是民生優先。民生是每年香港特首施政報告必提及的內容,但民眾感受不強。一些民生政策受各種政治拉扯難以落地,如增加住房土地供應等,而民生才是最大的政治。在2024年《福布斯》雜誌公布的最富有國家(地區)排名中,澳門居全球第二、亞洲第一。回歸前,香港人均GDP是澳門的兩倍,如今澳門人均GDP反超香港,澳門社會福利提升自然更加顯著。
二是積極求變。大約10年前,澳門博彩業一度佔GDP比重達63%。近年澳門重點發展文化、「大健康」、現代金融等產業,這些產業佔總體經濟的比重逐步上升。澳門經濟結構日趨多元穩健,2023年其博彩業的GDP佔比已降至36.2%。十年巨變,可見澳門求變決心之堅定。
當下香港發展的內外環境已發生深刻變化,也應積極識變、應變、求變。以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為例,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有研發優勢,但要將其轉化為產品、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香港需積極尋找合作伙伴,共同做大創科板塊,也要勇於放棄短利,加大對創科這一具有不確定性的領域的長線投資。
三是借力內地,實現自身經濟發展。今年3月橫琴「封關」,粵澳深度合作進入實質階段。相比當前「琴澳一體化」的進度,粵港合作項目的步伐明顯落後。
比如,同樣在2008年前後,澳門與廣東展開推進中醫藥產業的合作項目,香港也與深圳確定河套地區發展方向將以科研創新為主。2011年,橫琴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落地,而河套地區還在就規劃用途諮詢公眾。等到2017年,港深同意發展河套地區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時,橫琴產業園發展已走上正軌。近期,香港終於發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為園區發展定調,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澳門新街坊」項目已為澳門居民提供經濟適用房,並對接澳門的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福利。香港應加快腳步,用好「前海總規」、「河套規劃」等合作平台,更好地融入灣區,借力內地實現發展。
澳門模式之成功 在於持本、守分、用利
澳門回歸25年經濟發展亮眼,但這並不是評判其模式成功的唯一標準。澳門特區在實施《基本法》和一國兩制過程中,既不消極應付,也不好高騖遠,而是實事求是地解決遇到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這樣的發展思路更值得香港借鑑。歸根結柢,「澳門模式」的成功之處,在於其遵循了「持本、守分、用利」這個發展一國兩制的一般規律。
「持本」即持一國之本。不得不承認,相比香港,澳門實現基本法第23條的立法更早,過程也更加順利,這為其社會經濟發展贏得更多時間和空間。此外,有序地推進國民教育也十分重要。2007年,香港大學民意網站調查顯示,澳門居民認同自己為中國人的佔96.9%,香港則佔91.7%,此後香港的該認同比例持續下降。而澳門則因特區政府一直十分重視國民教育,居民保持較高國民意識,這也使澳門社會避免撕裂、更加穩定。
「守分」即守兩制之分。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充分尊重澳門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例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首先就是要尊重兩制差異,然後才是想辦法實現粵港澳三地規則對接,並不是把某一地的規則作為三地共同規則。如果三地統一規則,制度優勢也就消失了。比如橫琴封關,就是將澳門關稅區適度擴大到橫琴,除了關稅,在教育、醫療、國際互聯網方面都與澳門對接,充分保留並利用澳門的制度優勢,該舉旨在探索一套粵澳兩地共通或互認的規則。
「用利」即善用一國兩制之利。澳門近年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便是善用一國兩制之利。香港與內地合作更早,惟澳門步伐更快。除了橫琴,2017年澳門又謀劃與蘇州合作。在參與「一帶一路」方面,澳門雖國際影響力遠不及香港,但也快速準確地找到「超級連接人」的位置。如今澳門成為中國與葡語國家交流的重要平台,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非否定香港模式 而是互通互鑑攜手共進
一國兩制不是固化模樣,需要港澳共同探索、不斷實踐。肯定「澳門模式」並不是否定「香港模式」,而是希望港澳能夠互通互鑑、攜手共進,更好地「持本、守分、用利」,發展一國兩制更豐富、更有創造力的未來實踐。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