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昆佑、蔡曉瑩:淺談工藝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12日

【明報文章】當代社會中,「工藝」這個詞可能聽起來有些古老,甚至帶着一點詩意的浪漫。然而,工藝的本質卻是極為實際且深刻——它既是人類與材料的對話,也是一種為滿足需求而探索的過程。無論是傳統手工匠人的作品還是現代工業設計,工藝的核心在於「人有所求,造物成器」。

此文將作為一次拋磚引玉的嘗試,從「什麼是工藝」的問題出發,探討其背後邏輯與追求;希望除了了解工藝的物質層面,更要觸及其精神內核,試圖為工藝的學習與實踐提供一個簡單而系統的框架。

工藝的基礎:二求

工藝的起點源於人的需求,而需求可歸納為「形」和「意」兩個層面。

形:滿足功能需求。所謂「形」,指的是物件在功能性上的要求。它包括物理與化學層面的特性,例如形狀、質感、顏色、重量、光滑度、耐久性等,甚至延伸至生產成本等實際考量。在這一層面,工藝之目的是讓器物能充分發揮其功能,具備實用性和可靠性。例如木椅的設計需考慮人體工學、刀具要鋒利耐用,這些都屬「形」的範疇。

意:滿足精神需求。相比「形」,「意」則更難捉摸。它包括器物所帶來的精神刺激與文化意涵,甚至與個人記憶、歷史傳承相連。器物的「意」可能藏在它的材質、紋理或形式中。例如青花瓷(圖1)的紋樣能喚起人對東方文化的想像;一把手工雕刻的椅子可能承載家族傳統的記憶。「意」並不純粹存在於器物本身,而是透過人的感知與經驗來實現。

形與意並非完全獨立,而是相輔相成。優秀的工藝品往往在形與意之間找到平衡,既能解決功能需求,又能滿足精神追求。

如何認識工藝:四知

工藝的核心在於對「人、法、物、器」4個方面的認識。這四元素構成了工藝的基礎,稱為四知。

(1)工藝以「人」為本,無論是製作者還是使用者,都要對人的需求與限制有深刻理解。例如工匠需了解使用者的習慣與審美偏好,也要不斷探索自身的能力與極限。人是通過五感(眼、耳、鼻、舌、身)來感知世界,因此工藝每一個環節都需考慮五感體驗。質感是否愉悅、顏色是否和諧、重量是否舒適,這些都是從人的角度出發的重要判斷。

(2)所謂「法」,指的是將材料加工為成品的方法或技術。它是工藝中最具地域性與文化特徵的部分。不同地區、材料與工具,會造就不同製作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法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還關乎文化意涵。例如某些傳統技法本身已成為文化符號,承載了特定的價值觀。但亦有出現傳播交流,如丹麥名匠Hans J. Wegner就受到中國明式圈椅(圖2)啟發而創作出Chinese Chair,及後現在仍有生產的CH24 Y-Chair(圖3)。

(3)「物」是工藝中所有材料的總稱,既包括被加工的材料,也包括工具本身的材料。對材料的認識不僅僅是物理和化學層面的數據,還包括它們在歷史、文化中的意義。例如漆器(生漆)在古代東亞可能是一種日用材料,慢慢演化為一個一種身分與文化象徵。但到了現代,有着類似物理性質的人工塑膠,代表的就與漆器截然不同了(圖4、圖5)。

(4)「器」是工藝的成果,也是工藝之目的地。它既是一件實物,也是一種概念。器物的形與意,最終要透過人的五感來體現。一把椅子是否符合手形、是否讓人感到舒適,一件陶器是否喚起記憶、是否讓人感到美好,這些都屬「器」的範疇。優秀的工藝品能讓人通過「器」感受到製作者對「人、法、物」的深刻理解。

如何學習工藝:三修

要掌握工藝,必須通過「作、觀、思」(實作、觀察、思考)3種方式來修行,這是筆者所謂的三修。

(一)實作是學習工藝的基礎。通過反覆操作工具與材料,人的五感會變得更敏銳,肌肉記憶也會逐漸形成。在實作中,工匠會逐漸了解工具、材料的性質,並探索出它們的極限。例如一個木匠通過實作,會發現不同種類的木材有不同韌性與硬度,進而選擇最適合的加工方式。

(二)觀察並不僅是用眼睛去看,還包括用五感去感受。例如觀察其他工匠的技法、自然界的形態與規律,甚至觀察不同文化中的器物,都是開闊視野的重要方式。觀察的過程能幫助工匠理解四知中的「人、法、物、器」,並發現不同領域的工藝之間是否有共通之處。

(三)思考是將實作與觀察的經驗,內化為自身方法和價值觀的過程。工匠需不斷反思自己的作品是否達到形與意的平衡、自己對材料與技法的理解是否還有不足、如何改進、如何創新。思考之最終目的是建立屬於自己的工藝之「道」。

工藝的成就:三成

通過三修,工匠最終可以達到3種成就,分別是技、藝、道。

(a)技是工藝的基礎層次,指的是熟練掌握一門技術,能準確實現設計的預期效果。例如一個陶藝師能夠穩定地拉胚、施釉、燒製,這是技的體現。

(b)藝是在技的基礎上,加入個人對美學和文化的理解。這是工匠從「匠」進階為「藝匠」的過程。藝的成就不僅在於功能性,還在於器物是否能打動人心、是否能傳達製作者的思想與情感。

(c)道是工藝的最高境界,是工匠對自身、對世界的認識。通過工藝,工匠不僅在造物中找到價值,也在造物中認識自己。道是一種與自然共存、與世界對話的哲學態度。

結語:工藝的意義

工藝不僅是製作器物的技術,它更是一條通向自我認識的道路。通過了解二求、四知、三修與三成,我們可以發現工藝不僅是對外界的探索,更是一種內在修行。

「器以載道」,工藝的價值,不僅在於器物本身的美與用,更在於它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文化與個體的關係。在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也許我們更需這樣的緩慢與深刻。

作者林昆佑是香港恒生大學藝術設計系技術主任,蔡曉瑩是香港恒生大學藝術設計系副系主任及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昆佑、蔡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