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帆川:沒當過記者的新聞KOL是否可信?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28日

【明報文章】網上的新聞關鍵意見領袖(KOL)影響力愈來愈大,但很多人其實並無新聞專業背景。到底他們講的東西是否可信?

美國知名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上周公布了一項全國調查,了解美國新聞KOL的現象。所謂「新聞KOL」,並無明確定義,由單純轉發新聞再點評兩句的「鍵盤戰士」,到邀請嘉賓訪談,甚至親赴前線採訪的記者都有。皮尤中心團隊在社交媒體上採樣了500個追蹤人數超過10萬的帳戶;最知名的,是支持特朗普的全球最受歡迎播客主持Joe Rogan。

該調查發現,年紀愈輕,看新聞KOL的比例愈高:65歲及以上長者僅得7%人看新聞KOL;30至49歲群體為26%;18至29歲群體則有37%。這個數字,跟香港人普遍認為長者才會上YouTube看KOL講新聞的現象,大相逕庭。

另外,相較民主黨支持者,較高比例的共和黨支持者表示,新聞KOL會講一些跟其他媒體「極度或非常不同」的新聞,意味主流媒體的溫和取態或許不能滿足他們對新聞的追求。而在經常看新聞KOL的觀眾裏,非白人和低收入人士比例較高。

而深受年輕人歡迎的TikTok,成為一眾社交媒體裏的左翼「清泉」,是在facebook、Instagram、X和YouTube裏,唯一一個新聞KOL男女比例接近一半半的平台,其餘平台皆以男性為主。TikTok亦是唯一一個左翼與右翼新聞KOL各佔一半的平台,其餘平台皆偏向右翼。

雖然新聞KOL不乏在職或曾經供職主流媒體的知名新聞工作者,但高達77%帳戶皆跟新聞專業毫無關聯;部分帳戶每天的出品,就是發布「迷因」圖片。

沒有新聞背景的KOL,傾向使用YouTube和TikTok這兩個影片平台,他們亦比起有新聞背景的KOL,更熱中在帳戶裏闡明政治立場,例如屬於左翼還是右翼、是否支持巴勒斯坦或烏克蘭人等。

近六成新聞KOL透過人氣賺錢,包括推出訂閱制、接受捐款、售賣商品等。最熱門的賺錢平台是YouTube,近八成新聞KOL都會向觀眾尋求財政支持。

看頻道盈利模式 可信度一目了然

筆者一直認為新聞KOL其實「得啖笑」,為了流量嘩眾取寵,俗不可耐。然而隨着媒體Vox掀起了「解釋性新聞」(explanatory journalism)的熱潮,香港近年也出現了一些長篇大論地解釋冷知識和國際時事的KOL,講的東西似乎比較有營養,甚至比起部分打着記者或前記者旗號經營的帳戶來得中立與詳盡。

不過,要看一個頻道是否可信,看其盈利模式往往一目了然——靠流量賺廣告錢的頻道,終究不及主打信譽賺訂戶錢的頻道來得可靠。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