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海龍:成就河套創科園 仍需「4個細化」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25日

【明報文章】11月20日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發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這是香港創科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香港積極踐行深港科技合作、灣區融合發展、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邁出的關鍵一步。

《綱要》中將河套香港園區第一期總樓面面積,由原設計的54萬平方米,倍增到100萬平方米,大約等於2.5個沙田科學園面積,回應了香港創科業界關注產業承載空間的訴求,為加速轉化科技成果,將「高等教育中心+高端人才匯聚高地+國際金融中心」轉化為創新科技產業優勢的重要舉措。

使規劃圖成為實景圖

不過,《綱要》的願景、使命、規劃詳情要具體落實落地,我認為政府仍需着眼「4點細化」,才能夠真正重視和加速發展,推動《綱要》的規劃圖在10年內成為高水平、高標準的實景圖。

我提出的「4點細化」,包括:

(1)港深科技創新協同機制的細化。港深創科園是「國內境外」的特殊地區,是發揮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深圳作為特區及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所有制度優勢的最佳地點。如何與深圳形成創新協同,既是重大優勢,也具相當挑戰。

國務院規劃中,明確將深港科技創新協同機制,列為要求2025年基本建成的深港創新開放合作取得積極成效的標誌。目前《綱要》主要提出了「四流」的基本政策(人員流、資金流、物資流、數據流),另一方面《綱要》提出2030年基本形成高效創新協同機制,會有某程度滯後,需進一步推動協同創新措施,變成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的試驗區,例如生物科技藥物審批、創新療法、利得稅、市場准入、知識產權及軟着陸的收益共享機制等。

(2)「一區兩園」交通配套安排細化。目前港深之間的交通安排仍廣受關注,除了《綱要》關注到「早出晚歸」人群的便利通關安排是一大亮點外,香港園區如何與香港城市主體完美融合、如何與深圳園區形成高效互動,相關規劃仍待再細化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例如北環線目標建成時序是2034至2038年,即到2038年提供的鐵路服務是否能符合規劃和配套安排,並不樂觀。而北環線支線工程時間表,仍待深港兩地政府商議,而因為直接關乎北環線設站,將不會早於2034年。

跨河的東西兩座橋樑,是10年內最便捷的「早出晚歸」通道。考慮到兩地科研人員的作息規律,其中包括「加班是常態」的特點, 哪怕是兩條陸路通道24小時通關,加上一條來往落馬洲的公路,要承載香港園區第一期100萬平方米、大概每天5萬人次出入深圳,可以想像交通壓力之大。故此,盡一切可能加快北環線、北環支線開通時間,實為必要。

市場的參與將是成功關鍵

(3)四大創科旗艦的協同安排細化。港深創科園公司需理順跟香港科技園公司、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數碼港之間的協同和競合關係。目前4個主體基本上獨立運作,務必達成4個主體的互動和配合,加上協同五大政府研發平台、八大院校,尤其是有效利用好香港科技園多年培育的850家企業之基礎,盡可能避免它們要從頭再來,在河套地區從零開始培育和孵化。

(4)市場深入參與的激勵機制細化。深圳創科經濟的成功,無疑有政府的規劃和推動引領,然而更大的動力來源是市場。以國際大型企業為代表的市場參與,將是河套發展的成功關鍵。政府需盡最大努力,爭分奪秒,吸引具規模、高水平、有大計的龍頭企業和「鏈主」企業在河套聚集,才能夠成就名副其實的世界級創科園區。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新質企業家聯合會創始人兼秘書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尚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