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喜華:改革力度不足 民困未見曙光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17日

【明報文章】本年施政報告題為《齊改革同發展 惠民生建未來》,報告引述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囑咐香港特區要發揮一國兩制優勢,鞏固香港的國際地位,包括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的作用、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等。特首尤其強調改革不停步,發展香港以惠民。各項改革值得肯定,惟力度不足、惠民措施未到位,對基層市民生活難有顯著改善。

未定劏房人均面積 有待完善

房屋及土地供應向來是公眾最關注的問題。繼去年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今年施政報告宣布立法規管劏房,體現政府處理劏房問題的決心。據人口普查估算,2021年全港有10.8萬個分間樓宇單位、共10.7萬戶,涉及21萬人。在近11萬個劏房單位,當中9.5%單位的面積小於7平方米,4.1%沒有獨立廁所。目前當局建議日後規管合規的「簡樸房」標準包括:必須有窗、獨立廁所、面積不小於8平方米(約86平方呎)。粗略估計,日後近三成劏房(即3萬多個)需要整改。若以住戶平均人數2人估算,將有逾6萬劏房住戶直接受新的規管制度影響。

然而在8平方米斗室中,若扣除獨立廁所(最少1.5平方米),其他日常生活起居面積不足7平方米,絕不符適切居所的標準。「簡樸」是描述質素和設備,但如面積過小,就算如何合規,似乎也說不上是「簡樸」,而是過於狹小。再者,當局亦無提出訂立最低人均居住面積的要求。若住戶人數多於1(六成劏房戶屬非一人住戶),簡樸房居住面積勢必更狹窄。

為此,當局應逐步提高簡樸房最低面積,並引入人均居住面積規定,按住戶人數相應調整(例如2人住戶居住面積不小於12.5平方米、3人不小於18平方米)。此外,簡樸房必須有窗的標準,亦必須是可以打開的窗。若窗戶是對着天井或內街,既無光線、不通風,又可能有老鼠、垃圾等進來,根本等同不能打開,此不應計算為符合標準。

當局建議就取締不合規格劏房設立寬限期亦可取,避免租戶即時被逼遷。政府應盡快公布改裝的寬限期詳情,並提及一旦劏房仍不合規,當局如何處理受影響居民的住屋需要。事實上,劏房居民最擔心是安置問題,政府須做好安置配套;其中之一可以是安置至過渡屋、簡約公屋、中轉屋甚或市建局重建單位,並成立社工隊協助居民安置,確保沒有劏房戶無家可歸。

無提消滅「籠屋」 難向中央交代

另外,由於規管劏房後,為符合規定,經營成本將增加,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料不少劏房業主最終會轉嫁成本至租客。目前政府有為居於不適切居所、輪候公屋滿3年的私樓住戶設立現金津貼試行計劃。為此,當局應考慮增加計劃的津貼額,受惠對象亦應放寬至輪候公屋的非長者單身人士,並將計劃恒常化,避免租戶因加租而未能承擔租金。因應立法規管後劏房租金有機會上調,當局也應盡快研究立法規管起始租金。

最令人失望的是,「籠屋」一直被視為香港之恥。目前仍有逾5000人居於籠屋、牀位等不適切居所,早早應該取締。然而施政報告只提及如何處理劏房,並無提及取締籠屋的措施,「告別籠屋」無期,令人遺憾。試問特區又如何向中央交代?

土地供應方面,雖當局表示未來10年由政府主導的項目中,可供發展的土地(即「熟地」)達到約3000公頃,然而施政報告未詳細闡述10年之後(2034年後)的土地供應。報告表示「政府會穩慎推展交椅洲人工島建設,年底前啟動項目填海部分的環評程序,目標在明年完成審批工作。相關詳細工程設計今年內會開展」,似乎並未處理中長期的土地供應。當局應加快落實開展人工島填海工程,確保未來有充足土地供應。

扶貧小修小補 改革欠徹底難破藩籬

在處理貧窮問題方面,現屆政府強調精準扶貧,識別單親、劏房戶和長者為目標群組,惟施政報告一再重提現有扶貧項目,老調重彈,只蜻蜓點水式、有限地增加服務名額,更未仔細分析貧窮社群。除上述3個群組,精準扶貧政策亦應涵蓋其他貧窮組群(例如殘疾、危疾重疾者、少數族裔、新移民家庭等)。當局應重設貧窮線,全面檢討本港貧窮狀况和各項扶貧措施成效。在發展人力方面,報告亦只着眼優化「高才通」計劃和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惟在發展創科經濟之餘,既未提如何協助基層就業,更未檢討外勞政策。在發展金融、創科及低空經濟之時,不少基層工種亦會隨之被取代,政府也未交代如何處理。

近兩年部分無上限的輸入外勞政策,早已令基層勞工受影響。當局應盡快檢討各行業人力短缺數目,訂立輸勞配額,減低外勞對本地就業市場的衝擊。

各項政策只屬小修小補,算不上徹底改革,未破除利益固化藩籬,恐怕難助香港衝出困局。因應烈酒稅大幅下調,市民恐怕只能借酒消愁,難有持續幸福感可言……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何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