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汶軒:海納百川解放思維 成就香港人才高地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14日

【明報文章】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到「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這引起了我身邊許多內地和國際友人關注,紛紛期待特區政府吸引他們到港落戶、開拓新機遇。適逢此時,財政司長陳茂波在8月的網誌回應《決定》,如數家珍地盤點香港在教育、文化、治安、稅收等各方面優勢,亦展示了政府各項人才計劃合共已收到逾34萬份申請的政策成果。

然而在人才爭奪戰的白熱化階段,司長提到「繼續完善便利人才發展的政策和生活配套」的做法,肯定不能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進取措施相抗衡。香港必須廣張耳目,廣泛研究其他地區的人才政策,方知道他們能「做到幾盡」,從而收穫更大的危機感,並深入探索怎樣解放思維,爭取早日成就「人才高地」這一規劃。

澳洲加國吸納技術難民

澳洲政府數年前與非政府組織Talent Beyond Boundaries合作,共同設計了「技術難民勞工試點計劃」(skilled refugee labour agreement pilot)。該計劃容許獲認可的澳洲企業在簽署勞工協議後,擔保難民在澳洲得到長期工作機會,從事包括航空工程師、冷氣技工、園藝師等不同技術層級的職業。值得注意的是,當地政府並無為計劃設定任何技能評估或最少工作經驗的限制,而是全權由擔保企業負責確定申請者是否具備相關技能和資格,徹底打開就業市場大門。

此外,加拿大政府推出的「經濟流動試點計劃」(Economic Mobility Pathways Pilot),除了同樣不設經驗和技能評估限制,當地政府更設立相應的定居和安家服務。僱主可能被要求為難民員工安排臨時住屋,政府亦呼籲僱主提供交通、衣服、靈活工作時間等不同配套,盡可能打通落戶的每一里路。

歐洲創設就業配對系統

除了敞開大門,在人才與企業之間建立更精細化的配對,同樣重要。歐盟近年推出「技能個人概覽工具」(EU Skills Profile Tool),讓域外民眾填寫教育和工作經驗之外,還增加資訊科技應用技能、駕駛技巧、工作場所以外獲得的技能(包括銷售和照顧年長者)等不同欄目,令僱主能夠更全方位了解對方的技能配套。而行政機關更會聯繫其他非政府組織,向申請人提供個人化的職業支援建議,例如善用已有技能接駁到認可文憑的機會、獲取更多技能驗證等。

此外,歐盟亦設立「人才庫試點」(EU Talent Pool Pilot),集合了超過300萬個工作崗位及5000個僱主或企業。透過EURES(European employment services)這一跨界別合作網絡所招聘的人力資源顧問,求職者的個人資料會被針對推送到私人和公共機構,求職者亦可以獲推送其相關技能的空缺崗位,避免了雙方在海量資訊中費時失事的瀏覽過程。

香港小修小補 已不合時宜

無論是引進難民也好,就業配對系統也罷,政策的設計從來都考驗因地制宜。筆者並不是說海外經驗就能夠搬字過紙;我之所以鋪陳這些例子,旨在讓特區政府和各界感受到,各地政府為了充實人力資源確實是不遺餘力。若我們永遠只考慮優化現行措施,而不積極部署更突破的做法,就如逆水行舟,難免不進則退,逐步被其他地區追上和超越。

正值香港在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2024年世界人才排名》躍升之際,我並非要潑冷水,而是呼籲社會居安思危,時刻擁抱「利劍在懸」的危機感,於動盪時局裏解放思維、革新政策。

我建議特區政府需要構思更整全的人才政策綱領,是時候探討編製「人才政策藍圖」,瞄準「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目的地,圍繞如何招攬更多更精銳的外地人才、推動本地人才升級轉型、逐步建立大灣區一體化的人才市場這三方面,推出全方位、全鏈條的人才措施。

作者是中西區區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胡汶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