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不着一字:翻譯,還是不翻譯?
文章日期:2024年7月13日

【明報文章】唐代的玄奘法師,樹立了翻譯佛經的典範。他提出的翻譯理論中,有「五不翻」之說,亦即5種情况下,佛典文句僅作音譯,而不把文意直接翻譯成漢文。據《翻譯名義集》,「五不翻」者,「一、祕密故不翻,陀羅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義故;三、此無故不翻,如閻浮樹;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實可翻之,但摩騰已來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令人生敬是故不翻」。依此原則,凡佛經內所載的密咒、真言、陀羅尼等,一概不譯其義,以其秘密故;多種含義的名相,例如「薄伽梵(Bhagavān)」,雖亦有譯作「世尊」,然於巴利文與梵文的語境中,此名相具有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6種含義(見《佛地論》),故玄奘法師選擇不作翻譯;此外,漢土無的事物,如閻浮樹,不翻;前賢已確立音譯者,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ṃbodhi)」,雖亦有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仍保持不翻;能讓人對所譯之事生尊重心者,不翻,如「般若(prajñā)」,不譯「智慧」,以示與世間智之區別。

這是明報教育網-訂戶專區,進入本區前,請先登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