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星期三專題:是暴動,還是社會運動? 拆解法國「納赫勒案」背後的政治危機(下)
文章日期:2023年7月12日

【明報文章】近日筆者偶遇居法港人、自媒體記者郭祭倩,在跟她聊起「歧視性執法」時,她提起一樁有趣的法庭案例:一名非洲難民控告一群警察,於某夜在巴黎市中心Châtelet地鐵站內對其毒打,並無理拘捕。警方律師庭上辯稱,該難民拒絕截查;警員亦懷疑該人具有襲擊公共地方意圖,因此一切行動皆為合法和情有可原。此辯護之法理基礎,正正與筆者上回提及,前總理卡澤納夫於2017年所訂立的法例有關。而該難民案件最終得直,則全賴閉路電視所拍到的畫面,證實警員在釋放他後再將他抓回毒打,並證明該人明顯無逃跑意圖。然而,這類「幸運」案件並不普遍,在「納赫勒案」後短短幾天,截至上周二(4日)警方逮捕並控告超過3000人,當中大多案件在審訊期間並不涉及錄像證據,因此判決主要依賴警方和環境證供,對被捕者極為不利;獨立媒體Mediapart追訪其中一樁「幸運」案例,當中一名21歲女子Ines被控毆打警員,原本警方證詞對Ines極為不利,但最終幸得網民提供錄像,證實她只扔過汽水罐才得以脫罪,事件曾一度於庭內庭外發酵,引來不少公眾關注,法庭最終回應警方證詞的不實,確讓人感到不安。

這是明報教育網-訂戶專區,進入本區前,請先登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