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通識必答題不問政治 通識教師料考評局可藉此「減壓」
文章日期:2017年4月4日

【明報專訊】文憑試通識科昨開考,再次不設涉及政治事件或政策的題目,只有必答卷其中一題要求考生解釋如何提升港人開心程度,可選從政治方面解答。近年建制派多次批評通識科太着重政治,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顧問張銳輝表示,相信考試及評核局可藉不設政治題「減壓」,香港通識教育會會長許振隆則認為,學生毋須面對政治題,作答時便不會有「包袱」。

考評局:「跨單元」命題 要求學生融會貫通

考評局發言人表示,通識課程要求學生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不同情境中的議題作多角度思考,公開考試透過真實議題設問,評核考生對議題的理解、相關知識和概念的運用及不同的思維能力。當代議題多涉及課程的不同單元,公開考試採用「跨單元」方式命題,要求學生融會貫通,作答時聯繫課程不同單元的概念,試題取材自不同的議題,以反映課程的涵蓋面。

政治題多涉特首立會 6屆僅兩次無

文憑試2012年起舉行,首3屆通識科卷一必答題都設政治題,題目包括特首認受性、拉布等議題,至前年一度「消失」,去年又再設題問及特首選委組成(見圖)。今年第3題資料列出2015年新加坡和香港的開心程度及對6個生活素質向度的滿意度調查結果,新加坡的所有分數都較香港高,當中差距最大的兩項是住屋狀况(新加坡7.27分、香港4.22分)和環境狀况(新加坡7.85分、香港4.9分);而香港分數最低的兩項是住屋狀况(4.22分)和政治及社會狀况(4.41分)。題目要求考生解釋哪兩個香港生活素質的向度應優先獲改善,並建議改善方法。

根據考評局試後向傳媒提供的考核簡介,考生可建議優先處理跟新加坡有最大差異的生活素質向度,即住屋和環境,或優先改善平均分最低的生活素質向度,即住屋和政治及社會狀况等。

張銳輝表示,今年必答題沒有用政制問題或政治事件作為資料出卷,「要問考評局用意何在」,相信不設政治題便「沒那麼易有把柄讓人借題發揮」。但他說第三題是開放式題目,學生如選擇應優先改善「政治及社會狀况」一項,可指出香港多年來仍未落實普選、政策未有充分諮詢等問題,然後因應所提出的問題提出建議和分析。他認為即使分析房屋、環境等民生問題,若考生答題忽略政治參與觀念,答案一定不完整,如解釋要優先改善住屋狀况時,可提及房屋問題如何令港人不滿,以至透過上街等政治參與向政府表達。

教師:只要課程仍有民主政制 沒理由不教

資深通識科教師方景樂認為,只要課程沒有改變,一年不出政治題不會影響教師的教學,只要民主、人權、政制等議題仍在課程中,教師「沒理由不教」。

許振隆說,過往的文憑試通識卷「很多年都有立法會、政治」,今年是「放下包袱」,學生不必因為擔心政府取態影響分數,致答題時有保留。至於若學生在卷一第三題選擇答應該改善香港「政治及社會狀况」,可如何闡述和提建議,他說要視乎學生對題目的理解,「很難說應該如何回答」。他又稱,今年通識卷出題較以往「貼地」,如問及生活質素、社會共融,「都是學生可直接感受到的」,切合學生學習需要。

2014年,前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批評通識科已「異化」,偏向純粹研究政治議題,資料蒐集又偏向某方面;經民聯梁美芬多年來亦批評該科容許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教師向學生灌輸偏頗思想,又曾稱2014年有學生稱因為通識科教師鼓勵他們「體驗」而參與佔領運動。不過,教育局早前公布委託中大社會學系所做的研究,表示未見對通識科較感興趣的學生,較有興趣上街抗爭或當「鍵盤戰士」,他們反而更喜歡透過投票等作制度性的政治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