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攻略:如何善用十分鐘?
文章日期:2017年3月3日

【明報專訊】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陳志堅老師笑言,學生的常犯錯誤,通常是因思慮不周。故十分鐘準備時間,應該分秒必爭,思考正反立場與論點,以及相關例子,再深思哪方面言之成理。

■思考方向

題目:現今中學生暑假已失卻意義,應減少日數?(2013年考題)

莘莘學子勞碌一年過後,都希望能在暑假好好休息,在情感而言,恐怕難以由衷贊成這命題。但考試要求學生理性闡述,而非訴諸感受,切忌為反而反。以下是陳老師提供的幾個思考方向。

‧對象:題目雖直指中學生,但中學生暑假還涉及校方、老師、校工以及家人,不要只想到中學生,應從其他角度想想暑假的意義

‧內容:暑假可以是舉辦學校活動如海外交流團、發展個人興趣、讓一家團聚外遊的時光,也有不少大學舉辦活動讓中學生體驗大學生活

‧定義:意義是個抽象詞,各人說法不一,需要為自己的意義找到關鍵處

‧如何實行:若同意減少日數,可以暑假的作用為據,解釋應減少多少日,才顯得有理有據

首輪發言重點

(ˇ)界定題目關鍵字眼

(ˇ)明確表達立場

(ˇ)提出基本論點

(ˇ)建議討論角度

(╳)不需舉例

(╳)即使發言在後,此時也不需回應其他考生,畢竟時間有限

(╳)不濫用討論框架,如每題都用個人、經濟及社會角度觀之,又或動輒以可行性、影響等方面分析

自由發言正反立論範例

■常見疑問

在說話考試裏,主動發言是常識吧!陳老師認為,發言次數可以「1+3」為基本目標,即一次首輪發言加上3次自由發言,還要注意質量互補,即競爭太激烈以致發言次數不足的話,每次發言都須以質取勝,否則可略減每次發言時間及內容,以免把論點匆匆說光後無話可說。學生對小組討論常有以下迷思,陳老師嘗試解答如下。

1‧胡亂轉軚 vs. 堅持己見

疑問:面對要求考生協商、甚至達成共識的題目,立場與其他考生相異的話便要改變立場?

陳:有學生見自己是「異見者」,在考試時間快完結還未能說服其他人改變立場時,便匆匆以轉軚作結,「時間差不多時也不代表你要轉軚,你可保持立場,但表達願意達成共識的態度」。

考評局:2016年試題專輯中的考生表現一項指出,每道題目都有很大討論空間,即使考生意見不一,重點仍是溝通,故寸步不讓與寸步即讓都不可取,銜接補充以深化論題更好。

2‧主動發言 vs. 主動邀請他人發言

疑問一:積極發言與壟斷發言,何以定分界?

陳:考生每次發言時間約為1分10秒左右,若你說了近2分鐘,那可算是壟斷發言了。在時間以外,考生爭相發言亦無可厚非,但「若果在『疊聲』時,你每次都爭贏,不肯讓他人說話,也是壟斷。如果要打破別人的壟斷局面,可以「多謝你的發言」作起語,而避免說「不好意思」,不用過分客氣。

疑問二:若有考生在自由發言默不作聲,是否要主動邀請對方呢?

陳:有效發言才可得分,包括定義題目、提出論點、舉例以證、回應反駁及補充說明,而邀請他人發言的話如沒有以上元素,那便不會為自己加分;不邀請他人發言,也不會令全組降級,因計分以個人為單位。如真的想邀請發言,應待全組已靜默片刻時才為之。

考評局:2015年考生表現一項曾指出,討論發言稀少及態度欠積極者常見,2016年則指大部分考生都踴躍發言及積極回應,可見這是基本要求。此外,報告亦提到有個別考生搶佔發言機會以致聲音重疊、聲量太大或不恰當插話的情况時有發生。

3‧寫筆記 vs. 只聽不寫

疑問:考試期間應否摘錄別人的話,以防忘掉嗎?

陳:這與學生的「考試意識」有關──草稿一律不計分,何苦奮筆直書、努力抄寫呢?若怕自己一時忘詞,記下自己準備回應的地方便可。卷四聽講並重,在發言之先更重聆聽,小心聆聽後找出了別人的漏洞,可禮貌地指出,但「『砌』低別人不會加分,指出漏洞就夠了」。

考評局:考評局一再強調考生互相交流、各抒己見的重要,若考生舉例或資料有錯,得分自然較低。若執拗於枝節如糾正他人錯誤,便會窒礙交流,反會令學生得分較低。

■模擬題目

習得以上「招式」後,試為以下題目擬定發言大綱。

你認為以下哪一項是成功的關鍵?試討論並達成共識。

資源、 心態、 運氣

文:鄒靖儀

顧問教師:陳志堅

(一連四期拆解各卷應試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