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發泡膠箱的婆婆
文章日期:2016年11月25日

【明報文章】傳統觀念上,大概運菜與運報紙的工人一般,兩者都在天亮前某時段工作。住家樓下有一間連鎖菜店,從客廳窗口下望,昔日每朝破曉前,運菜工人忙碌地拖着「非密封」的竹籮和膠篩,把瓜菜運抵菜店門口;近年發現,運菜工人不需通宵捱夜。他們每晚約十時就推着一車車密封的發泡膠箱,四箱一疊,排列在菜店門前;直到翌晨六時,才見菜店的阿嬸撕走這些發泡膠箱蓋的膠紙,拿走箱裏的雪碎和保鮮紙,隨即新鮮蔬果出箱。每早上,一個婆婆把空出的發泡膠收集一起,堆放在菜店對面的單車停泊處;婆婆謂用過的完整發泡膠箱由內地菜場收購,每個四五毫子。這天我問菜檔老闆娘可否賣給我一個發泡膠箱,用作裝載水泥修補家中兩塊地磚,她卻毫不猶豫地說要十元一個;我走去問婆婆幾多錢一個。「拿去吧,不用錢!」她忽然低聲跟我說:「事頭婆成日大叫大平賣,其實比起其他菜檔,她的菜都係貴一些,喊破喉嚨都無用!」婆婆又謂這間菜店不願減價促銷,捱到夜晚九時才收檔。「早前小販管理隊又來找我,警告貨物堆積阻街。因發泡膠箱剛落地,請求阿sir通融我這個行動不便的老人,他們就給我一個小時時限。」「另一次他們說時限已過,要寫告票了,我就告訴他們,剛剛今早街上有一個老婆婆意外跌倒,我去扶起她,幫她叫救護車,你們可以查問警署紀錄。終於小販隊又放過了我!」「年輕時,見到一個老婦人很辛苦上唐樓,我孭她上四層樓梯。」好心的婆婆,每晚還要等到這菜店收檔時,才把所有空置的發泡膠箱綑好,以循環再用,這也是婆婆的一種功德吧。

這是明報教育網-訂戶專區,進入本區前,請先登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