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錯成語淪笑柄】10個常見誤用成語要留意
資深中文科教師:不熟不用 無謂冒險
文章日期:2016年9月21日

民建聯候任立法會議員張國鈞日前在香港電台節目《城市論壇》上錯將「劍拔弩張」講成「劍『弩』拔『張』」,被網民指他為同黨的鍾樹根「接棒」,因為鍾樹根亦曾錯讀成語,例如將「明目張膽」講錯為「明『張』『目』膽」、「子虛烏有」講成「子『烏』『虛』有」,以及「雞毛蒜皮」變成「雞毛『鴨』蒜」。

公眾人物說錯成語淪為笑柄,學生用錯成語也會被扣分。資深中文科主任蒲葦認為,成語「不熟就千萬不要用,無謂冒這個險,可以用自己的文句或普通文字表達」。他指出,有些例子是因為對背景不太認識,例如「大名鼎鼎」,他說:「大名鼎鼎常被誤寫為『大名頂頂』,但若知道鼎乃商周時候的禮器,是權位身分的象徵,就不會弄錯。」而有些例子則因為部首不同,意思大變,例如「刎頸之交」(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他說:「刎頸之交被誤作吻頸之交則更恐怖,部首之誤、語意之誤!」

蒲葦認為,減少出錯機會,可以多讀多查,聯想成語本來的情節,將之故事化、生動化及人性化,有助學好成語。以下是其中10個常見誤用的成語,大家不妨留意:


1. 始作俑者

解釋:比喻第一個做某樣事的人,或指不良風氣的創始人。

誤用:偶會寫成始作「桶」者;兵馬俑寫成兵馬「桶」,務須注意。


2. 鬼斧神工

解釋:形容技藝高超絕妙,非人工所能為。

誤用:偶會寫成鬼斧神「功」。


3. 從長計議

解釋:指放長些時間,慢慢商量考慮,不必急於作決定。也可指慢慢設法解決。

誤用:偶會寫成從「詳」計議。


4. 一言九鼎

解釋:一句話的分量像九鼎那樣重。形容某人的地位很高,說的話能起決定性作用。

誤用:偶會寫成一言九「頂」。


5. 捉襟見肘

解釋:指衣服破爛,生活貧困。比喻顧此失彼,應付不來。

誤用:偶會寫成捉襟見「爪」。


6. 見仁見智

解釋:對同一事物或問題,各有不同見解。

誤用:偶會寫成見「人」見智。


7. 萬人空巷

解釋:形容熱鬧、哄動一時的盛況。

誤用:或受「空」字影響,誤以為意指街上空空如也。


8. 屢試不爽

解釋:指經過多次試驗都沒有差錯。爽:差錯的意思。

誤用:誤以為「不爽」是指「不爽快」。


9. 別無長物

解釋:除此以外再沒有多餘的東西,形容儉樸或貧困。

誤用:誤以為是指「別無長處」。


10. 絕無僅有

解釋:形容極其少有。

誤用:誤以為是「絕對沒有」的意思。

資料來源:蒲葦、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上版、明報

文:葉明傑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