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S教室﹕問卷調查要緊扣題目
文章日期:2016年3月17日

【明報專訊】◆同學個案——問卷字眼不夠明確

2014年9月,政府發布鐵路發展的新方案,建議7個鐵路項目,其中一個是東九龍線,建議的新鐵路服務將軍澳西半山和九龍東北半山地區的居民,包括彩雲、順天、秀茂坪及寶達等地。雯君希望撰寫一份有關東九龍線的IES報告,探究寶達邨居民是否支持這個鐵路建議,並分析其支持或反對的原因。

雯君為這次探究,準備了一份問卷。問卷調查有10多條題目,其中數題如下:

1. 作為本邨邨民,你是否支持這個鐵路建議?

2. 你認為政府應否在東九龍興建新鐵路?

3. 你覺得政府建議的東九龍線能否解決現時交通擠塞的問題?

後來,她將問卷調查題目初稿交給老師。老師細閱下發覺一些問題有待修正。

首先,第一題「作為本邨邨民」中的「本邨」沒有指明是哪個屋邨。如果派發問卷的地方不是寶達邨,而是馬頭圍邨,對方便會產生錯誤印象。因此,可以加設一條獨立題目,問受訪者是否寶達邨居民,如是才回答以下問題,如否便不用再回答,因為他們並非是次IES的研究對象。另外,題目中的「這個鐵路建議」亦太含糊,受訪者並不知道是指什麼建議。因此,「這個鐵路建議」可直接改為「2014年政府提出的東九龍線鐵路建議」。

第二題「你認為政府應否在東九龍興建新鐵路?」老師認為有少許問題,「在東九龍興建新鐵路」不代表一定是2014年政府提出的東九龍線鐵路建議,可以是另一條鐵路路線建議,例如一些民間團體也有提出鐵路建議。如果受訪者誤解為另一條鐵路路線建議,問卷便無法反映居民真實意見。

第三題「你覺得政府建議的東九龍線能否解決現時交通擠塞的問題?」老師亦提出設題有引導成分,不太理想,因為題目已預設現時有交通擠塞問題。第一,是否有交通擠塞問題,應由受訪者評核,不宜由擬題者引導。第二,交通擠塞問題是否天天出現,或假日不會出現;時時出現,或只在上下班時間才出現,宜由受訪者反思。

◆控制問題量 試答助改良

老師提議雯君先停一停,想一想。第一步是看看問卷的問題是否緊扣IES題目主旨。

縱使問題擬定得宜,但若不緊扣IES題目,收集了有關資料也沒有用。不少同學設計問卷時,往往會收集一些個人資料,如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收入等,部分資料與探究主題無關,收集了也沒用。

第二步是決定問題的數量。不少同學認為問題愈多愈好,可以涉及不少範疇,收集龐大資料,有助分析。不過,從一般受訪者或答卷者的角度看,面對太多題目會感到苦惱甚至不安,提不起勁填寫,或會馬虎草率完成。

第三步是找其他同學試答題目。當同學答完有關題目後,雯君可以嘗試用有關資料做初步報告大綱。如果發現資料不合用,便可得知有關問題需要修改。找同學/朋友試做問卷十分重要,因為不少人也認為自己擬定的問卷十分完美,但當其他人試做後,或會發現有待改進的地方,如題目用詞、題目先後次序和題目內容等。

◆設定問卷小貼士

‧問卷內容要緊扣探究議題

‧問卷字眼要清晰正確

‧問題不宜太多,以免令受訪者不願填寫

‧試做問卷過程十分重要,回饋有助改善

文︰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 陳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