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攻略﹕卷一:還原閱讀基本功
2015文憑試中文科的啟示(1)
文章日期:2015年4月17日

【明報專訊】不薄今人愛古人

不妨比較一下最近兩年的考材:(見附表)

綜合分析:今年有三篇考材,一般而言,題目必比兩篇考材為淺。為什麼?因為每篇考材的考問都會由淺入深(只有兩篇,相對每篇便會問得很深入),在總分相同的情况下,筆者寧要3篇考材。這樣說也行?此無他,姑備一說,聊作參考。

過去幾年,考生總認為文言文很深;反觀今年,用字顯淺,故事性強,提問直接。如此,則不能因為古文大勝而得天下。事實上,白話文每年佔卷一分數接近2/3,似乎還會保持下去。筆者認為,文言文不必鑽得太深,考問應會回歸基本步,走大路方向。反而,白話文容易看懂,提問形式(或稱陷阱)多樣,不可不察。

打好閱讀基本功

今年的考材與提問比歷屆顯淺,同學再不能抱持「既然卷一那麼深,靠其餘各卷追分」的心態,如是這樣,便肯定追不回。追不回,只好留在原卷發憤。

盼望多年,今年終於盼來了論說文,〈論趣〉談人生的追求,談讀書的趣味,讀書若為功利,趣味就會變質,成為徐國能〈第九味〉所言的苦味。一如以往,筆者建議閱讀名家那些約一千字的散文,內容最好圍繞人生思考、立身處世、教育方式、美感經驗。看完之後,想想文章的立意(中心思想)、結構鋪排、寫作手法,日子有功,自然無往不利。

因為太多其他功課,所以連閱讀都沒有時間了!筆者很明白。那麼,退而求其次,從經典金句學習文言、思考哲理,一來可以拋書包,二來可以明白閱讀考材的中心思想,加以概括,內容自然充滿內涵。

不由你不信,例如考材第二篇〈觀沙礫記〉,全文的中心思想是說明「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作者不直解,選擇通過生活故事去闡述。查這一句即成語「逾淮之橘」,原文後句為:「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以此比喻換了地方,水土不同,事物便會變質。由此引伸,人倘能找到發揮所長的地方,即可如星星在天上一樣,發出光輝的色彩。

不要視中文為死記硬背就能過關的科目了,即使是背經典名句,也應該化而用之,擴而充之。如是,則卷卷無難度,而移於人生實踐、待人接物,信可累積智慧,如星輝伴你前行。

閱讀卷,既為了應試,也為了回應人生,共勉之。

文:資深中文科主任蒲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