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中文第二語言架構 印裔生憂「假大空」
文章日期:2014年1月17日

【明報專訊】施政報告公布下學年起為中小學少數族裔學生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現於教育學院主修英語的印度裔學生Gurwinder Kaur說,新政策無法協助中學畢業後進修的少數族裔學生。她有3個弟弟,因此仍然很關心教學語言政策,指出少數族裔學生最需要一個專門為他們設計的課程,擔心「學習架構」只是一些「假大空」概念,未能提供實際課程。

已過學好階段 通識教師夢碎

在港土生土長的Gurwinder,一直在指定學校學習中文。她憶述小學時,用本地學生的中文課本學習,沒有英文輔助,「6年來我幾乎什麼都學不到」,課文又多涉詩詞、神話等文學元素,對少數族裔來說十分困難,現在應有專為他們而設的中文課程,照顧他們需要。

她又說,自己最想成為通識教師,當年教院通識科列明接受GCSE成績,雖然她的GCSE中文科獲A級,面試時仍因中文表現不好被勸退。她指政府應盡快推出為少數族裔升學而設的中文試,令大學有統一的收生標準。

教師盼提供專門課程

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吉利徑)中國語文(非華語學生)科主任叢麗明稱,施政報告中的「學習架構」寫得不夠清楚,現時課程補充指引已有類似架構,擔心只是「舊酒新瓶」。她說,教師教學負擔十分重,仍要自己為少數族裔設計中文課程十分辛苦,希望新政策可訂立清晰教學目標及提供專門課程。

吳靄儀促澄清「架構」「課程」分別

融樂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吳靄儀促請教育局長吳克儉澄清施政報告中「學習架構」和他們一直爭取的「課程」有何不同,又促請局方成立「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與學研究中心,由相關學者、教師和少數族裔家長組成,研究課程及教材。她又說,若政策落實不理想,仍不排除爭取平機會展開調查或採取法律行動。

吳克儉:可配合資歷架構

吳克儉昨未有澄清「學習架構」和「課程」的分別,只稱新措施令課程和出路階梯更仔細劃分,包括聽、講、讀、寫等不同方面,亦可配合資歷架構的第1級至第3級,回應社會訴求。教育局副秘書長李美嫦補充,課程內容只是新措施的一部分,當局期望為非華語、少數族裔學生提供多元出路,令他們的資歷獲大專院校及僱主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