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攻略:口試練邏輯 不變應萬變
文章日期:2017年3月3日

【明報專訊】卷四說話能力,明明用母語應考,不少考生在試場雄辯滔滔,放榜時成績卻淪為下品,死因何在?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副校長兼中文科主任陳志堅老師認為,說話能力考的不止口才,思維能力才是勝負關鍵。與其操練再操練,倒不如訓練邏輯思維,那麼面對任何提問字眼,也可以不變應萬變。

◆題型趨勢

陳志堅老師指文憑試口語溝通的題材,離不開校園生活、社會時事、流行思想及中國文化四大類,近年時事題增加,提醒考生留意身邊人事,也要着重多角度思考,一如通識科強調要顧及不同持份者般。

至於口語溝通四大題型,各有注意事項(見表)。陳老師提醒,2016年文憑試18題試題中,大多是選項題加談看法,學生在公開試不可不防,共識題和陳述題只佔少數。

◆常犯錯誤

遇生活題目 忌只想自己

遇到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題目,緊記 「不要憑感覺」,「不要只想到自己」。陳老師以「有人認為在互聯網的時代,學校圖書館已經沒有存在價值」題目舉例,曾有學生表示同意此看法,原因是「我已經很少去圖書館」;無奈的是同組另一學生答曰:「我不同意這位同學的意見,因為我常去圖書館」。兩人就個人習慣和經驗,陷於低層次的爭論;反而忘了提出圖書館多功能或實體書等論點。

先不要訕笑,以為你不會犯下如此低級錯誤。陳老師笑言,此卷25分鐘佔總成績14%,考試時學生每每過度緊張,胡言亂語。他再舉一例「考慮最適合居住的城市時,以下哪個因素最重要?環境因素/文化生活/政治狀况」,有學生立即舉出極端例子「戰亂的國家不適合居住」,然後圍繞此一論點論述,於是「你有你講,我有我講」。若能冷靜一些,提出各選項背後的原則,例如「健康因素」、「精神層面」、「社會穩定」,討論才有意思。

「假矛盾」陷阱

當考題提出兩個看似南轅北轍的觀點,繼而問學生的看法時,很容易陷入「假矛盾」的陷阱。陳老師指出有些考題中的選項「看似矛盾,其實不然」。他以「現今青少年需要更多幫助抑或磨練」一題為例,指兩者看似相反,實可並存,「幫助可以包括提供不同層面的機會和交流,這也可以是磨練」。

小心離題

小組討論受題目規限,緊記不要偏離題目。陳老師以「評論現金獎勵成功戒煙的市民這做法」為例,考生需探討其原因及成效,題目專指成功戒煙者,不要加入其他條件,如「戒不了煙怎辦?」、「如市民假裝戒煙但偷偷抽煙呢?」,或「政府會找專人監視戒煙者以確保成效」這些不着邊際的話,會令焦點模糊。

文、圖:鄒靖儀

《語文同樂 2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