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實戰場:拆解傳統文化口試題
文章日期:2016年11月25日

【明報專訊】有關中國傳統思想與文化的討論題目,在2016年文憑試十分常見,20題中最少有4題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高中課程不設「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考生亦非強制修讀中國文學科,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往往認識不多。試問若未能理解中國傳統思想與文化,同學如何深入討論?在培僑書院主辦的聯校口試訓練中,這組同學便要攜手共渡難關。

(題目:儒家思想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認為這套由個人推展至家庭、國家的觀念是否已不合時宜?)

‧1號:廖梓謙

‧2號:陳也文

‧3號:蔡翠谷

‧4號:李子聰

‧5號:譚暢航

立場:

‧1號、2號、3號:合時宜

‧4號、5號:不合時宜

小組討論節錄 (*是次5人小組討論時間為15分鐘)

2號:我同意3號同學的說法。現在世界有很多戰爭,如伊斯蘭國(導致)有大量難民湧現,這全因恐怖分子沒有「修身」,不懂「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觀念,才會發動恐怖襲擊。……只要我們「修身」,就能使國家和平、世界和平了。

3號:我認同2號同學的說法。我先回應4號同學的說法。無國界醫生之所以拯救人民,是因為他們「修身」,培養了良好品德,才會跨國幫助他人。

5號:大家都把重點放在「修身」上,但我們今天討論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套由個人推展至家庭、國家的觀念。我認為除了「修身」外,「齊家」已經不合時宜。在儒家思想中,「齊家」指的是家庭和睦,妻女要聽從丈夫吩咐,然而現代講求男女平等,不再鼓吹這種階級思想,這已經不合時宜了。

4號:我認同5號同學的看法。我認為2號同學有點離題,我們並非在討論應否「修身」。至於3號同學所舉的無國界醫生例子,無國界醫生是否一定要家庭和睦、齊整才能達成「平天下」的目標呢?

◆老師解題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孔子提出,指我們由個人品德出發,就能使家庭和睦,進而推展至國家民族層面。所謂「修身」,指的是人要完善自己,行為有所規範;「齊家」指諸侯要管理好自己家族,成為其他宗族的典範;「治國」則要治理好諸侯國的人;「平天下」就是要安撫諸侯國百姓,令百姓豐衣足食,不以武力治天下。「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卻不是說必須逐步推展,不「齊家」就無法「治國、平天下」。每逢討論中國文化題、古語時,當中往往有不合時宜的部分。考生宜代入古人角度思考,而不是以現代人的角度,貶低古人原本的意思。

◆老師點評

1. 考生在題目界定、定義有所分歧:4、5號考生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後目的是治理天下,且是一套逐步推展的觀念,中間過程缺一不可。其餘同學則認為此句強調「修身」的重要性,「修身」只是「出發點」。是次討論中,雙方各有其理據,沒有解決分歧,使兩方都沒有較為突出的表現。

2. 1、2、3號考生舉出不少關於統治者的例子,如以奧巴馬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面例子;曾蔭權、陳水扁作為反面例子。考生亦可思考「修身」目的是否必然是治理天下,只適用於統治者。考生宜多舉不同範疇的例子,把此句套用至個人身上,如以曾吸毒被捕的房祖名、柯震東為例,論證這些人因沒有「修身」,亦無以「平天下」,強調不論是否統治者,凡事都應從「修身」出發。

文:譚舒雅

圖:譚舒雅、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2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