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篇章:門/(鍾怡雯)
文章日期:2016年3月18日

【明報專訊】[1] 揮之不散的小孩,像一群轟炸機的蒼蠅。那些來來往往、打滿問號的眼神,探得我心虛。於是,我毫不猶豫的加了這道門。

[2] 門在這個「開放」的熱帶雨林,卻顯得十分突兀而不合時宜。然而我委實無法適應自己的角色由學者變成腥魚、白蘿蔔、淡菜等等,那些專門招惹蒼蠅的腥食。從我把大批的書籍卸下開始,上架、堆疊資料,那些好奇得噴火的眼睛和咕噥,令我全身像爬滿螞蟻。甚至連喝口水、上個廁所、打個再平常不過的噴嚏,他們都像觀賞一個外星人般竊竊私語。

[3] 門還給我充分的隱私權和平衡的心理狀態。大門一關,我在不受干擾的狀況下,開始著手進行論文資料的整理和撰寫。研究範圍鎖定「伊答」的華人歷史。這個被友族稱為伊答的小村落最大的特色,是早年華人賣豬仔到南洋,和「土蕃女」結合而留下的多元文化。我選擇「伊答」成為畢業論文的對象,出發點再單純不過——它在祖母口述的歷史裡,已經建構起鮮活的歷史,我要做的,不過是把它落實成文字,在理性中調入一些溫暖的感性回憶做調味料,軟化論文的冷靜刻板臉孔。更何況,文明的繁榮腳步尚未攀過這裡的崇山峻嶺,無法攪混它的純樸天性,我還來得及記錄一些先人的遺跡。

[4] 年老的娣姥,祖母當年的好姊妹,以她在寨子裡的威望為我安排了這個遠離熱鬧核心的清幽小房舍。這房子甚麼都好,唯獨象徵似的半扇木門,防得了狗隻來撒野,卻阻止不了野貓和鴿群的擅闖。我那被都市文明豢養得強大而茁壯的隱私權,不斷抗議。這種門戶洞開的設計,一覽無餘的坦蕩蕩生活方式,沒有「私」生活的日子,類似裸裎相見,他們泰然之至,我卻萬分不慣。這片原始的土地,連人際關係也這麼渾沌不分,人我之別的想法尚未找到適當的水土繁殖。阿末的小孩今晚在阿布的家過了一宿,明天阿布的女兒你可能發現她就在阿里的地鋪睏得正酣。他們食無定處,在哪家聊天過了時間,就食在哪裡。哪家的瓜果菜蔬長得好,想要,喊一聲,就可摘走。「門」的功能——防盜、保安、隔離、隱密,在這兒全都用不上。房子可能佈置得富麗堂皇(以他們的審美標準而論),但絕不在意一扇又破又黑的木門。有幾戶人家乾脆把門板拆下,變成門戶洞開的後現代住宅。

[5] 和他們相反,我的小房舍暗舊的外觀卻鑲上一道穩固而新穎的門,以致房子倒成了門的陪襯,主從顛倒的外貌充滿喜劇的突兀感。鄰居們十分不解,幾番唇舌,他們的語氣仍有不滿的火焰。門違反了他們的審美觀,挑戰了整個寨子的人際關係。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麼令人難堪的變異。連娣姥也氣呼呼的說:「箇板門看來真怪,拆掉拆掉!」我費了好大的勁才說服她,直到她像小孩一樣被逗樂,知道這便等於打好了關係,那扇門允許被保留,可愛的老人家簡直成了我的大樹和護城河,為我阻擋利箭和刀光。

[6] 已經混熟的鄰居有極好的耐性。小孩時常高聲叫我開門,門開了,在推搡着的笑臉和羞澀的言辭背後,躲着疑惑和要求的眼睛。他們好奇的摸摸門,轉動把手,研究那多紋路的粗木,似乎要從門的聲音裡推敲出一些隱私,從那肌理摸出門的秘密。最重要的是,他們單純的頭腦不明白,這堵又笨又醜又惹人厭的木門,究竟有何用處?門違反了他們坦蕩蕩的生活習性。如此一來,倒反而挑起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偷窺慾與好奇心。這麼無情的拒絕,其實是害怕那些凌亂的資料、書本,小至一張便條的遺失或移動,都會減緩論文的進度,更何況,從文明世界帶來的日用品和一切房裡的東西,小孩們是多麼感興趣啊!

[7] 因此,門成了一尊隔離神。門一開,所有的疑問如泉湧來,對一個習慣獨來獨往、獨擁完整空間的都市人而言,這些困擾簡直像最無私德的密探,和惹人厭煩的蜜蜂。夜深人靜,我在書海裡泅泳,便愈來愈覺得自己像封閉的中國社會,一部閉關的中國外交史,把自己縮在「天下」這個大殼裡玩起自得其樂的遊戲。深宅大院以皇帝為中心,封閉的世界風平浪靜,不要說中國以外的驚濤駭浪,連宮廷以外的老百姓如何沐着凄風苦雨,皇帝也渾然不覺。

[8] 我攤開文學和歷史,徒然的惋惜和追悔對歷史不具任何意義,也不需要無謂的哀悼。那並不能改變已成定局的過去,只有從歷史中讀出閃爍的智慧,才有資格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

[9] 這麼想的時候,心頭一咯蹬,陡地精神為之一振。這一場與歷史的對話好像在影射我。目光正好與門相遇,我不由得重新再評估它的意義。門承諾了自我、寧靜與自由這些現代人十分堅持的條件。然而,鎖在門裡自我對話久了,卻極易變成沒有意義的喃喃自語,那陌生的語音常常令我心頭一驚。我是一潭止水,沒有落葉、微笑、雲影和漣漪殷勤的造訪。

[10] 古老的中國這個沉溺的龐大王朝,直到近代仍然躲在鴉片所製造出來的煙幕裡偏安、麻醉,享受虛假的醺然。煙幕之外的世界,他們來不及思考,也無暇顧及,甚至血肉模糊、烽火連天的場面真實搬演,堪稱鴉片太后的慈禧仍然沒有甦醒,她關在門禁森嚴的大殿內吞雲吐霧,門內的世界只有輕煙、安謐、平靜。鴉片製造一個不知有戰火侵略的烏托邦,反正外面的火藥味不會污染密實的紫禁城。

[11] 而我自以為風平浪靜的「門內」生活,是不是也是一種「慈禧」心態?

[12] 涼快的夏夜,金黃的月光從頭上潑下來,牆腳下伏着一隻肥碩的大蟋蟀,牠昂着頭,蜷曲着前腿,一動不動,蹲在一大片開着星狀小花的藤蘿影上。這些景物亦真亦假,它確實是此刻的夏夜美景,但是,它也是一座逸樂宮殿。它的美好同時令人忘卻了現實的缺陷。

[13] 我倒了一杯。茶已冷,瓷杯貼手生涼。環視四壁,這個我已住了將近兩個月的所在,我對它既熟悉又陌生。這裡的人事對我而言,變成無關緊要的背景。論文在披星戴月的趕路,必然可以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然而它沒有骨血,紙上書寫的只是「伊答」的歷史,活潑的生命無法演出。

[14] 我關上的其實是「心」這扇門。

[15] 孩群久已不再圍觀,鄰居們僅只於點頭微笑,不再熱情的說長道短。我感受到悵然若失的疏遠和陌生。夜色已濃到核心,頭腦卻逐漸清醒。當年慈禧浸泡在逸樂和鴉片炮製而成的富馬林裡,不知道是否曾有悚然一驚,痛恨這龐大的頹靡的時刻。當然,痛恨歸痛恨,她絕對沒有拒絕和出走的勇氣。她的生命,是一部腐朽的末代史。

[16] 矛盾的是,腐朽的政治促成了伊答的誕生——這些早年從民不聊生的土地上出走到南洋賣苦力,嘗盡「豬仔」辛酸的祖先們,在錫礦場和膠林裡流下他們的血淚,卻終究沒有重回那塊遙遠的土地。

[17] 如今隔了那麼遠的時空靜觀那段動亂的近代史,其實是在借歷史觀察自己的成長。這段路程,就常徘徊在門的開與關所展現的兩種世界之間。家境的貧困與內向的個性催化了早熟的自閉性格。六年的小學,我都考第一。老師和同學都認識這個不說話、不交朋友的怪小孩。友情和關愛的鑰匙開啟不了她的心門,她帶者奇異的光采升上明星中學,卻在校內外的各種比賽中成了傳奇。我無法解釋跨出門檻的關鍵究竟是甚麼?如今想來理由似乎很簡單:一種對過去的不滿而衍生的叛變。

[18] 生命的反覆迴環不外如此。

[19] 我同時打開了心靈和物質之門。寧靜依然,但是添加了和鄰居共喜樂的愉悅,逐漸能領略門雖設而常開的樂趣。不文明的地區並不等同蒙昧和野蠻。那不過是另一種迥異的文化和生活。教育賦予他們與外界溝通的能力。但是知識的力量並未干擾原始的生活。他們對房子裡的每一件擺設都好奇,卻會自我節制,在破壞的懸崖邊緣勒馬。那只音樂水晶對他們並不具吸引力,小孩子圍在四週聽了一陣,被水晶的光芒迷眩得狼狽而退。

[20] 趕走了寄居在心中的成見,放逐了自我中心,我看到了人心的明淨本質,聽到了過去從未關注的聲音。

[21] 夜晚,我在天籟中揮筆疾書,那些非客家非廣東的方音像魔咒一樣催促論文的進度。我觸摸到了伊答人的血肉和精魄。儉樸,是的,我看見小孩大人端着碗筷四處遊走,疊得實實的白飯上頂了褐色的梅菜乾帽子,翹起一隻腿在櫈子上,另一隻腳在跨下盪鞦韆,便津津有味的咀嚼起來。那種姿勢猶餘苦難歲月的遺跡。

[22] 這樣的說法並無貶意。倒是他們說話的粗獷不文和帶着鋼鐵的嘈雜,聽來像是叫罵的聲調,至今仍令我無法說出讚美的話語。必須承認,再怎麼避免好惡的判斷,主觀的成見仍是滲透到了我們的潛意識。伊答人的充沛活力足以不眠不休的天南地北聊上一天。一伙人坐下,就像屁股底下長了磁鐵,非聲嘶力竭不肯罷休。我領教過一次,一群人在我房裡東拉西扯,生產出無窮的話題。我泉湧的文思硬是被攔腰截去。

[23] 門,還是得有技巧和限度的開放。緬甸和明末那樣的閉關終究只有走向停滯。完全開放亦只有徒增困擾和迷失,五四即是一例。德先生和賽先生連幾千年的傳統精華都要革掉,威力比洪水猛獸還具毀滅性。我逐漸練就了和伊答相處的要訣:不即不離,不黏不散,像入口即化的寧波年糕,嚼到該離齒的時候,便毫不眷戀的下嚥。

[24] 我依然堅持門的必要。

——原載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六日《中央日報》

(本文獲第一屆中央日報海外華文創作獎散文第一名)

(轉載自九歌出版社《垂釣睡眠》一書)

■實戰篇

1 本文共有24個段落,按結構可分成四個部分,試指出各部分由哪些段落組成。(6分)

(圖一)

2 以下兩段文字同樣運用了哪一種修辭手法?(2分)

揮之不散的小孩,像一群轟炸機的蒼蠅。(第1段)

然而我委實無法適應自己的角色由學者變成腥魚、白蘿蔔、淡菜等等,那些專門招惹蒼蠅的腥食。(第2段)

□A. 比喻

□B. 借代

□C. 擬人

□D. 擬物

3 承上題,從以上兩段文字,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對於作者房舍的門,作者和寨子裡的人分別有何看法?試就有關內容完成下表。(6分)

(圖二)

5 作者的畢業論文以「伊答」為主題,在第13段,作者指她的論文「沒有骨血」;在第21段,卻言「觸摸到了伊答人的血肉和精魄」。你認為為何會有此變化?試加以說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綜觀全篇,伊答人的形象如何?(2分)

□A. 愚昧無知

□B. 誠懇耿直

□C. 感恩戴德

□D. 儉省樸實

7 作者為什麼以「門」為篇名?試從門的象徵意義略加說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綜合全文,判斷下列各項的性質,並加上(ˇ)。(3分)

(圖三)

(參考答案見另文)

文:黃慧琦

作者簡介:現職中學教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深信文字的力量。

鳴謝:九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