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攻略﹕理想與現實 未能握手言歡
文章日期:2014年10月24日

【明報專訊】評論題示例2:

有人認為,以「校本評核」代替部分公開考試成績,可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試評論這個看法。

◆解拆

評論題屬較新的題型,2013年文憑試始較為普遍,題目常附「評論」二字,或見一些關鍵字眼如「利多於弊」、「好壞參半」等,如同學評論時只側重一方,專述「有害無利」又或「百利而無一害」便略嫌極端,局限一己之發揮。簡言之,宜兼論兩方面,再表明取態。

回到題目,什麼是「校本評核」?據考評局指出,校本評核是指在日常學與教過程中,由學校任課教師評核學生的表現,給予分數,再將分數計入公開試成績。校本評核的出發點是想多方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避免「一試定生死」,希望藉此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

顯然,校本評核的出發點是善意的,富於理想。然而,理想與現實未必可以握手言歡。筆者試從以下幾點提出疑問:首先,校本評核佔公開試成績的比重大不大?以中文科為例,校本評核的成績只佔中文科總成績的兩成,如果只代替公開試成績的一小部分,未必真能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其次,是關乎校本評核的標準。校本評核由任課教師評分,不同學校、不同教師,甚至同一間學校不同班別的教師,評核準則豈能客觀一致?如果評核的準則、尺度莫衷一是,會不會反而令學生無所適從,每次評核都徒添壓力?最後,校本評核要求校內老師給出多次評估,包括進展評估及總結評估等等,分佈於三年高中,按理每次評估都佔公開試的一定分數,這會不會適得其反,令學生常處於公開試的壓力之中?

◆我的立場

我認為以「校本評核」代替部分公開試成績,希望藉此減輕學生考試壓力的想法過於理想。加入校本評核雖比單一的公開試更能多方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但從現實觀之,似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就以我們這些高中生為例,中文、英文、通識等科都有校本評核,隨時是三日一小評核,五日一大評核,如果每次評核都佔公開試部分成績,考試壓力接近如影隨形。此外,新高中的課程精神是學會學習、邁向多元等,學生出路廣闊,按理已能減輕考試壓力,毋須再藉校本評核去達成。

◆論據舉隅

梁實秋〈談考試〉(強烈推介看看此文!):「少年讀書而要考試,中年做事而要謀生,老年悠閒而要衰病,這都是人生苦事。」(語例、訴諸權威)顯見考試應愈少愈好,校本評核反而增加了做苦事的次數。

◆假設1分鐘首輪發言被抽中:1號位

大家好,我們今日主要探討「校本評核」之設能否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顧名思義,校本評核是指由學校任課教師評核學生的表現,分數佔公開試成績的一部分,目的是想多方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避免「一試定生死」,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無可否認,校本評核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理想與現實落差甚大,我認為並沒因此而減輕考試壓力。原因包括評核太多、佔分太少、標準不一等等,反過來增加學生的心理壓力,我希望稍後再和各位深入探討。

文:資深中文科主任蒲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