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長陳茂波先生鈞鑑:
頃接陳司長來函,承蒙邀請,就2025年財政預算案發表意見。我等一眾臨牀及生物醫學研究員,謹以科學家及普通市民之身分,草擬建議,望陳司長能撥冗細閱,詳加考慮。
禍不單行 前車可鑑
早於2018年,我們曾就當時之財政預算案,於《明報》撰文(註1)。該文所述之觀點,尤其以憂慮本港前景之預測,不幸言中。當時之預測,擔憂國際局勢轉變,導致本港土地銷售、房地產、金融貿易等面臨挑戰。一旦全球及區域風向逆轉,關係緊張,或能動搖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地位。2019年所發生之社會事件,緊接着3年的新冠疫情,不利於本港經濟和社會發展。疫後由於地緣政治升溫,本港經濟尚未恢復到疫情前之水平。文中又提到全球暖化及自然災害之潛在危機,香港近年亦出現了更多極端天氣,特大暴雨次數增加,引發山泥傾瀉頻生(註2至4)。
穩定基金 及時澤港
2018 年,我們建議利用當年1300億元之財政盈餘,設立數項基金,於經濟逆周期之時,仍能維持優質醫療服務、教育、科技研發、國際關係研究、應對極端氣候變化威脅,用作財政緩衝。儘管2018年面臨諸多挑戰,陳司長仍接納我們一小部分之建議,撥款100億元作公營醫療撥款穩定基金之用,確保醫管局服務不會因減少經常撥款而削減服務,實屬英明之舉,並符合香港長遠利益。試想當經濟及市道低迷時,若市民失業,又不幸染病,貧病交迫,負擔不起具質量的醫療服務,其苦况難以想像(註5)。
目前本港經濟形勢,與2018年剛好相反。過去6年中,有5年出現赤字,而2024年的預計赤字為1000億元。但考慮到已用未來(土地)基金補虧支出達1170億元和已發行的1250億元債,而且債務投資未必能有預期回報,因此財政儲備的金額可能少於實際預期。觀乎環球局勢,除非東西方領䄂能達成共識,否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經濟波動將於未來10至20年仍然持續。香港正面臨開埠170年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港必須繼續提升其作為超級聯繫者和超級增值者之地位,以維持我們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競爭力。儘管形勢嚴峻,與其韜光養晦,不如主動出擊,迅速發展具長遠回報的項目,以實現經濟轉型。
優質醫療 吸引旅客
政府在削減開支和精簡架構之同時,務必為本港750萬市民維持合理水平的公營醫療服務。香港必須在變得負債纍纍和影響信用評級前,果斷採取行動,避免日後成為中央政府負擔。
香港的醫療保健行業高度發達,其服務質素在東亞地區享負盛名。現時全球高端私人醫療禮賓式服務正在急速發展,東南亞諸國均有提供醫療旅遊業務。政府可以利用本港既有品牌優勢,支持發展如妙估醫療診所(Mayo Clinic)及紀念史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等級數的國際醫療中心,務求吸引高淨值客戶、區內知名人士及類似機構首席執行官等級人士來港。
該服務定位應有別於一般東南亞地區之醫療旅遊,而是以高端檢查及治理奇難雜症服務為主,提供別樹一幟的醫療服務,突出健康檢測及治療早期病變,務求以延壽及提高生活質素為目標。醫療服務除深層體檢、壓力應對諮詢、綜合一站式生活方式調整、幹細胞治療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的尖端療法,甚至包括實證中醫藥針灸學、重建性醫學美容、提供只在內地及本港認證審批的生物製劑及標靶藥等。高質國際醫療服務又能配合國際盛事,如大型運動賽事、世界級音樂會所帶來的高端客流增加,相得益彰。
除醫療行業外,發展此類服務還將對本地保險和財富管理行業產生連鎖反應,務求使高淨值人士選擇香港作為最終定居之地。換句話說,該策略是將高端醫療服務與旅遊和財富管理相結合。高質醫療服務中心,水漲船高,既能提高本港整體醫療水平,又可增加稅收。更可以將部分高端醫療服務盈利撥歸醫管局,支持其營運,尤如資金旋轉門,成以戰養戰之勢,長遠減低政府負擔。
即使政府有意於本財政年度削減開支,但高等教育、人才培訓和科研投資卻不宜削減,反而應該增加支援,作為港府長線投資項目。隨着醫學生人數上升,以及人工智能普及化,香港醫護短缺問題將逐漸紓緩,屆時本港將有足夠醫療人才支持上述高質國際醫療服務,同時又不會影響公營醫療服務。政府方面可以考慮撥款支持發展,並預留土地供具良好信譽之投資者營運。所有接受政府資助的非牟利私家醫院營運機構,亦應分擔教導醫學生及進行專科培訓之責任,確保畢業醫學生質素及有更多機會見識到不同的專科,間接支持及改善醫院管理局的公共服務。
戰略設施 有備無患
創新科技產業轉型,最少要10到20年的長期投資,才能開始見效。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和醫療保健行業的協同效應,長遠來看,能為香港帶來可觀的回報。這一措施,除經濟效益之外,同時能帶動技術發展,改善公共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設備。儘管其中一些設備具有戰略需要,但由於利潤低,一般投資者並不感興趣。但到危急關頭,如全球疫症大流行,所有政府均會爭相購買。這些設備包括製造檢測試劑、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和疫苗之廠房,必須得到政府直接投資,要踏出第一步,方能有機會繼續發展。假如現時不把握最後機會,本港經濟持續不景,又或受到海外供應商封鎖,香港將來可能再也負擔不起這類設備。
生死存亡 永恒警醒
地緣政治不穩對經濟、人口驟降和人才流失等影響深遠。而傳染病之破壞力,如1894年鼠疫、1997年禽流感、2003年SARS以及2019年新冠疫情等,有過之而無不及。本港現時財政狀况跟5年前相差甚遠,假如現時不作準備,再遇大型自然災害時,後果則不堪設想。
敬頌
政安
袁國勇教授、龍振邦醫生、陳福和教授、薛達教授、孔繁毅教授、金冬雁教授
註1:2018年2月12日〈致財政司長陳茂波公開信—— 善用公帑 讓市民對香港重拾信心〉
註2:www.hko.gov.hk/en/climate_change/obs_hk_rainfall.htm
註3:www.news.gov.hk/eng/2024/05/20240527/20240527_150907_819.html
註4:www.hko.gov.hk/tc/climate_change/obs_hk_extreme_weather.htm
註5:〈【財政預算案2019】設100億元醫療穩定基金 醫生憂「得個擺字」〉,2019年2月27日「香港01」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本報編輯所擬;袁國勇是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龍振邦是港大微生物學系名譽副教授,陳福和是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臨牀教授,薛達是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臨牀副教授,孔繁毅是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金冬雁是港大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袁國勇、龍振邦、陳福和、薛達、孔繁毅、金冬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