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強:發展國際航運服務中心 對港既是機遇也是任務
文章日期:2025年1月8日

【明報文章】國際航運中心並不以貨運量論英雄,而是由航運服務業的規模決定。英國倫敦貨運量排名早已跌到無影,曾經世界第一的貨運碼頭亦已改建成金絲雀碼頭商業區,但倫敦仍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航運中心,因為倫敦在全球航運服務業,包括船舶租賃、航運金融、航運保險、航運法律服務等都處於近乎壟斷的地位:倫敦擁有多家最大規模的船舶經紀公司(註1);英國在船東責任保險佔全球市場六成(註2);倫敦佔全球國際海事仲裁案件八成(註3)。

國際航運服務業更涉及國家經濟安全風險,俄羅斯和伊朗是前車之鑑:當它們的航運保險遭受英美制裁,貨船難以出海,貨物難以交收,令該國國際貿易一度陷入癱瘓。

維護國安任務 可轉化成經濟動能

國家早已明白國際航運服務業的重要。去年7月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已提到要「提高航運保險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務水平,推進海事仲裁制度規則創新」;1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澳門更指明「發展是安全的保障」。

憑着「一國兩制,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香港可將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轉化成香港未來經濟發展動能。現時國際航運服務的法律規則使用普通法,香港是全國唯一的普通法地區,也是全球唯一中英雙語普通法地區,可作為國家的國際航運服務中心。香港亦是全球資金流動最自由的地方,方便大量國際資金往來,提供國際航運服務。

因此綜觀全國,只有香港有能力發展國際航運服務中心,完成這一個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亦只有完成這項任務,才能突顯香港重要的獨特地位,更能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現時倫敦雖處於近乎壟斷地位,但國家是香港發展國際航運服務業的堅實後盾,商機無限。未來造船業衍生的航運金融服務,前景可期。截至去年10月,我國造船業取得逾1000份新造船訂單,佔全球市場逾70%。以每艘新船平均造價約9000萬美元計算,新造船合共要融資約7000億港元。

假如香港航運金融業能爭取到一半新造船訂單來港融資,該金額將是港交所2024年全年上市集資額876億元的4倍。貨船要每20至30年更替。2023年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呼籲全球航運業要為「綠色航運」更替船舶,以達到2050年碳中和目標。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亦正積極打造商船隊。航運金融有剛性需求,發展潛力龐大。

港缺相關企業人才

政府應該盡快轉舵

國家要提高航運保險能力和全球服務水平,只有香港的自由資金流動環境可以處理全球理賠服務。只要香港政府提供政策配合,預期會有多家航運保險公司,連帶數以百億計資金儲備來港,亦將帶動相關金融投資市場。

然而,香港現時欠缺相關航運服務企業和專業人才為客戶提供相應服務。政府必須盡快推出政策,在全球搶企業、搶人才。政府應成立跨部門航運發展委員會,由財政司長帶領,統籌多部門協作。政府應採取積極態度,主動聯絡世界各國航運服務企業,了解它們的需要,善用政策和扣稅優惠,鼓勵它們進駐香港。例如若企業在航運金融和保險合約上列明以香港為唯一爭議解決地方,可獲得扣稅優惠。政府亦應為企業提供免息貸款和稅務優惠,協助企業在全球範圍搶人才。國際航運服務業人才來港,將通過工作培訓本地航運服務業人才。當航運服務業做得有聲有色,自然會有年輕人入行。

隨着國家航運碼頭發展成熟,及全球正重塑供應鏈,預期香港貨運量將進一步萎縮。與其緬懷過去,不如放眼未來。政府應盡快轉舵,從以往貨運轉型至航運服務業,發展國際航運服務中心。這不單是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更將是香港經濟改革轉型,走向發展新階段的康莊大道、繁榮之路。

註1:"Top 10 shipbrokers 2023", Lloyd's List.

註2:IUMI's 2023 Analysis of the Global Marine Insurance Market.

註3:The Maritime Arbitration Universe in Numbers. HFW, Sep 2023.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法律界)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