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政府淡市推地須靈活 土地供應堅持主導權
文章日期:2025年1月8日

【明報社評】政府公布本財政年度最後一季賣地計劃,招標出售的住宅地只有一幅,位於東涌,當局預計今個年度賣地所能提供的私樓單位,只及原定目標六成許。本港經濟疲弱樓市不振,發展商近年投地意欲大減,政府推地需要更貼市和更具彈性。最新推出的東涌地皮,原本不在本年度賣地表之內,無論項目規模、招標條款以至配套支援,都有嘗試回應地產界訴求,加上鄰近港鐵項目早前招標成功,凡此種種,相信都有助減低今次賣地流標的機率。政府必須緊握土地供應主導權,不因房地產市道起落而變,庫房收入長遠也不應過度依賴賣地,當局必須把握時間,推進北都建設,加快新興產業發展。

看準時機重推東涌地皮

優化條款減少流標機率

本港樓市氣氛欠佳,過去兩年政府、港鐵和市建局多個大型發展項目,都以流標收場。政府不得不放慢推地步伐,2024/25年度頭3季,合共只推出了3幅住宅官地,其中兩幅位於沙田小瀝源的地皮批出,柴灣一幅指定用作私人興建資助出售房屋的住宅地則流標。財政司長去年初預測,連同賣地及補地價等項目,今個財政年度政府會有330億元左右的土地收入,惟目前已知收入只有40多億元,即使今次東涌住宅地招標成功批出,對庫房幫補也相當有限。有測量師便估算,今個年度政府賣地收入,有可能是20年來最低。

大型發展商本來就有不少土地儲備及貨尾單位積存在手,樓市不振、經濟失色下,銀行借貸趨向審慎,發展商手頭資金緊張,對於斥資投地,特別是大型項目,自然更趨保守。為免賣地流標進一步影響市場氣氛,政府當然也要調整推地策略,確保發展商有興趣投地。之前政府招標批出的兩幅沙田住宅地,共通點是面積不大,兼且位於發展成熟、配套齊全的地區。這次政府招標的住宅地位於東涌,屬於新發展區,論選址其實已比之前兩幅沙田地皮「進取」,當局對發展商參與競投,似乎也有一定信心。

政府這次推出的東涌住宅地,同屬規模較細的項目,發展商投資風險相對較低,雖然該區仍處於「開荒」階段,但位置接近東涌市中心,配套支援成熟,附近的公營房屋稍後也將陸續入伙。有關地皮曾於2023年9月招標,因未到底價而收回,原因之一是發展商質疑,有關項目排污配套容量不足,最多只能興建330伙,低於當時政府的預測414伙。今回政府「舊地重推」,在回應市場關切方面,下了不少工夫。當局表示,專業團隊研究後,認為區內現有基建可以提升,承載更多居民,項目單位數量可增至745個,附近新道路也快將竣工。另外,今次招標條款也比較簡單,並無加入任何興建政府設施的要求,有利發展商減省發展成本。

當然,政府突然決定重推這幅原本不在本年度賣地計劃的土地,一大原因相信是鄰近的港鐵東涌項目成功推售。一年前,港鐵推出東涌東站一期項目,由於規模太大投資期長,結果無人問津。其後港鐵決定拆細項目,除了調低前期費用,又不再要求興建商場,終於去年底批出,說明只要條件合適,就算項目位於新發展區,仍然有發展商願意投地。這次政府趁勢重推鄰近東涌地皮,未有囿於原有賣地表,展現了靈活彈性,多項優化安排相信也可減少流標機率,倘若項目最後批出,對於改善市場氣氛,應有一定作用。

建設北都發展新產業

擺脫過度依賴房地產

政府原先期望,本財年私人房屋土地供應,可以提供約1.32萬個單位,然而受市道不振、放緩推地影響,當局最新估計,全年4個季度不同土地來源所提供的潛在私樓單位供應,只有8340伙,相當於原來目標的63%,可幸過去4個財年的私樓單位潛在供應,都超出當年目標,合計多出單位約有1.2萬個,足以抵消今年的不足。比起私樓供應問題,樓市持續不振導致政府賣地收入銳減,財政缺口巨大,顯然是目前更多人關心的問題。

高息環境及地緣政治影響資金流向,遏抑本地資產市場,雖然當下不少大行估計,今年本港樓市將有3%至5%的溫和升幅,可是特朗普回朝,對中美關係和國際貿易衝擊有多大,仍是一個未知之數。香港經濟與房地產深度綑綁,樓市持續不振,對庫房收入影響無疑巨大,然而正因如此,政府更須積極發展新產業,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從而長遠減少對賣地相關收入的依賴,而不是一味靠托高樓市創造財富。

發展局長甯漢豪昨天提到,樓價有起有落,本港近年經濟環境,反映政府不可純粹依賴地價支持開支。建設北都發展創科,是香港經濟升級轉型所在,放慢發展腳步,只會令實體經濟更難擺脫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近期政商界不時有聲音建議重推勾地制度、與招標賣地雙軌並行,然而多一個賣地方法,不等於發展商就會積極投地;更甚的是,既然發展商可以「擇時機而勾」、「擇靚地而勾」,對當局的招標項目就可能更沒興趣。政府淡市賣地,招標條件需要多了解市場意向,不等於要將土地供應主導權交給發展商。北都發展刻不容緩,倘若土地開發主導權旁落,有可能拖慢發展步伐,甚至影響整個北都規劃的落實,無論特區政府還是中央,相信都不希望見到這樣的情况。

■歡迎回應[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