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歡慶聖誕彰顯香港特色 世局動盪須保聯通優勢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25日

【明報社評】今天是聖誕佳節,本港各區都有一連串節慶活動。西方和中國傳統節日薈萃,在在彰顯了「一國兩制」下香港的中西文化交匯特色。香港是國家對外重要門戶,過去幾年,在世界「新冷戰」格局下,香港的對外連繫和國際性,或多或少受到影響;面對來年美國新任總統上台,環球局勢有可能更為動盪,如何準確理解香港獨特性所在及對國家之價值,發揮好中外「聯繫人」角色、貢獻國家發展,是特區政府官員及社會各界都需要思考的題目。

一年一度聖誕節來臨,維港兩岸皆有各式各樣盛大節日活動:西九文化區搭建了聖誕小鎮,又將舉辦無人機表演,藝術公園長廊對出海面更上演水上煙火,中環海濱亦有嘉年華活動。聖誕節6日之後的除夕夜,還有維港煙花倒數,迎接2025年。

一國兩制兼容並包

中外文化薈萃香江

深圳等內地大城市,一些商場雖然也可見到有關聖誕新年的節日佈置,但論民眾公開歡度節日的氣氛,以至政府不同部門特別制定各項交通人流管理措施方便遊人,則香港和澳門可說是中國大陸上少有如此濃厚聖誕氛圍的城市。事實上,從統計數字來看,撇除新冠疫情時期,過往10多年的12月份,都是內地旅客訪港旺季,相信當中不少人是特意來港感受聖誕氣氛。

無論來自西方的諸如聖誕節、復活節、萬聖節,還是農曆新年、中秋節、端午節、冬至等中國傳統節日,以至早前康文署新增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車公誕、長洲中元法會、太平清醮、鄉村點燈儀式等本地文化活動,多年來都共存於香港社會。中西文化實實在在地於民眾生活層面共冶一爐,正是香港一大獨特性所在,亦是吸引許多內地、海外旅客來港觀賞的賣點。除了節慶,這種兼容並包的特質,還可見於飲食、電影、音樂、藝術、宗教等多個日常生活領域。東西方文化於本地各有存在空間,互不排斥,互不干涉。

國家「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的「八大中心」定位,其中之一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而要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正正需要如此一個開放、多元、兼容的社會環境。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本月20日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提到要「用好中西薈萃的文化優勢,促進國際人文交流」、「打造中西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窗口」,有關寄語無疑同樣適用於香港。背靠國家聯通世界,乃是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優勢,發揮得好不僅有助香港發展,更可貢獻國家。

香港是東西方之間的橋樑,然而隨着過去數年內外環境劇變,香港在地緣政治新格局下的定位也發生了變化。以往香港長期是西方在區內伸張利益的橋頭堡,現在則由「西方的香港」,變成了「中國的香港」。近年西方對香港的態度有所轉變,懷疑與戒心都比過往多,不管背後是出於無意的誤解,抑或是惡意的抹黑和制裁,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香港昔日對西方的聯繫,部分本地人和外資甚至關注香港能否保持國際城市地位、維持不同於內地城市的獨特性。

實現真正聯通世界

貢獻國家發展大局

當然,西方並不是世界的全部。由「金磚國家」到「全球南方」,世界格局正走向多極多元,中國在國際社會所扮演的角色,也愈來愈吃重。今屆特區政府官員積極出訪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中東國家,以及印尼、泰國、老撾、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開拓與「全球南方」的接觸,除了配合國家外交,更有助擴展香港對外的交往網絡。惟無可否認,基於歷史原因,香港受西方文化影響甚深,與歐美也有較深厚的聯繫,這是客觀事實,也是構成香港獨特性的重要一環。

根據政府統計處本月公布的境外企業駐港地區總部數目,內地公司之外,排第二至七位的分別是來自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瑞士的企業。即使近年大國博弈激烈,中國與西方矛盾增加,不少西方陣營國家的企業,仍然視香港為重要的亞洲區域立足點。香港的國際城市定位,既不能只看西方,也不能沒有西方。特區政府積極拓展新興市場的同時,也要不忘維繫與歐美國家在商貿、文化等領域的往來,鞏固雙方關係。

還有20多天,特朗普就會正式就任美國總統。從他2017年第一個任期的往績觀之,可以預期中美之間將會有新一輪激烈較勁。奉行一國兩制的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肯定不可能獨善其身,然而換個角度看,香港所扮演的「聯繫人」角色,有可能比過往更重要。香港怎樣準確把握一國兩制要義、拿揑分寸界線,理解自身在國家發展大局裏的位置和價值,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中西文化匯聚特色,以及「聯通世界」功能,值得特區官員和社會深思。

■歡迎回應[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