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淺大澳喙鯨亡 體內有大型帆布袋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2日

【明報專訊】前日擱淺大澳的鯨魚,專家稱麻醉期間其身體狀况已非常虛弱,最終在診斷期間死亡,鯨屍昨日解剖。漁護署初步評估牠屬喙鯨科(Ziphiidae),未發現螺旋槳或船撞擊痕迹,但在鯨魚的消化系統內發現一個大型帆布袋,最終死因需進一步分析。

未見螺旋槳船撞痕迹 專家:麻醉期間已虛弱

鯨屍昨凌晨2時許由躉船運到大欖水警基地。早上約11時有吊臂車到達水警基地,工人將鯨魚吊起放在貨車運走。鯨屍其後被移送到漁護署大嶼山海岸公園石壁管理站解剖。漁護署稱於解剖期間,海洋公園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獸醫團隊未有發現其身上被螺旋槳或船猛烈撞擊的痕迹,但身上表面傷痕可能因擱淺造成;獸醫並在鯨魚消化系統內發現一個88乘52厘米的大型帆布袋。

漁護署初步評估鯨魚應該屬喙鯨科,品種待確認,體長6至7米,為雄性;一般而言喙鯨居於深水海域,很少進入淺水水域或游近岸邊,香港水域不是喙鯨正常生境,牠們進入香港水域很可能本身已出現特殊情况,如健康出現問題及迷失方向等。

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說,前日早上出海考察時疑見到該條鯨魚,當時他們離牠逾百米距離觀察拍照,鯨魚正常呼吸游動,身上無明顯傷痕,但表面有懷疑被鯊魚攻擊痕迹,由於牠身上只有一個氣孔、吻部比較尖及突出,故估計牠屬朗氏印太喙鯨。她稱該物種屬罕見,曾在夏威夷離岸水域等地出現,惟因其生長在深水位置,且「神出鬼沒」,故甚少人見過其蹤影,多是「先見其屍」。

物種罕 少現蹤 環團:表面痕迹似被鯊攻擊

對於鯨屍內發現帆布袋,麥希汶指塑膠垃圾或異物被發現在海洋生物體內的個案在世界各地愈來愈多,該物件會堵塞生物胃部,令牠們難以進食,致健康欠佳及身體虛弱,而海上漂浮垃圾亦會吸附污染物,故生物亦將污染物一併吞食,對其健康影響極大。麥呼籲大家減少垃圾,從源頭減廢,並妥善棄置,保護世界共同擁有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