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化助力市場 為商藝界拉紅線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27日
【明報專訊】《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推動業界朝產業化發展,冀提升文創產業的增加價值,就如何發揮市場力量着墨不少。藝術品博覽「典亞藝博」創辦人、西九管理局董事局成員黑國強接受本報訪問稱,政府提出推動業界向產業化發展屬「很新」意念,暫難言政府力度是否足夠,認為有提及比沒提好。他以藝術品交易為例,建議政府基於香港作為免稅港,進一步構思配套政策,令行業有更活躍發展。
鼓勵商場增文創設施
《藍圖》提及多項推動產業化措施(見表2),包括鼓勵發展商在其項目例如商場等,加入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設施;推動藝團和藝術工作者與私營機構和贊助人聯繫,讓商界支持有潛質者;另會為藝團、藝術工作者和藝廊等提供平台,以洽談商業或其他合作。
黑國強從事藝術品交易,他以新加坡為例,當地設有銷售稅和藝術品入口稅項,但亦設立指定免稅港口,在相關港口設配套設施,作展示及場外交易用途等。他說,香港本身已是免稅港,政府需考慮如何進一步提供誘因吸引藝術品在港交易、儲存、認證。他建議政府考慮就企業收藏藝術品提供稅務寬減。
黑國強:多中小場地便利吸投資
黑國強認為要商界積極參與,「對商界而言很簡單、計數而已」;藝術品交易業界從沒要求資助,需要的是政策或設施便利,舉例有更多中小型展覽場地比有大型場地更緊要,因操作大型場地涉及成本,而一旦設施便利,便「不需下下要商界或投資者在中環海濱搭帳篷」,將可吸引商界更多投資。
劇團:獲商界撐可「自負盈虧」
「爆炸戲棚」創辦人陳恩碩認為,政府若能如《藍圖》提及推動商界支持藝團,對他們會有幫助,舉例不少劇團依賴政府資助,若令商界見到舞台劇的商業價值並投資,可令業界有更多資源,將有更多劇團可走「自負盈虧」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