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改革公院管治文化 防止醫療事故頻生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23日

【明報社評】公院醫療事故頻生,公立醫院系統管理檢討委員會公布報告,建議醫管局強化管治、加強風險管理、培育安全文化、改善溝通及問責制度。公院在本港醫療系統的角色舉足輕重,醫療事故頻頻,不會只是前線人員大意失誤的問題,背後一定涉及系統性及結構性因素,諸如人手不足、管理缺失,以至更深層的文化問題。檢討報告提到,公立醫院存在權責不清情況,下級員工因根深柢固的階級觀念,即使察覺有不妥之處,仍不敢向上級反映,正是具體寫照。醫管局必須對症下藥,厲行改革、提升管治,維繫市民對公營醫療系統的信任。

紓緩人手不足減出錯

搞清權責非甩鍋前線

今年以來,公院先後發生多宗嚴重醫療事故,惹來社會廣泛關注。今年5月,仁濟醫院有女童縫針後心跳停頓,院方兩名員工因涉嫌虐兒被捕;今年6月,伊利沙伯醫院發生錯插鼻胃喉至支氣管的事件,一日多後病人情况惡化,院方才發現插錯喉。及至上月,東區醫院又發生同類事故。根據醫管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2023年第4季至2024年第1季,錄得17宗「醫療風險警示事件」(即最嚴重級別的醫療事故),連同42宗「重要風險事件」,合計有59宗醫療事故。至於今年第2季的「醫療風險警示事件」則有5宗,伊院插錯喉事件正是其一。

雖然當局強調,公立醫院在病人安全工作方面,表現已屬「不俗」,「醫療風險警示事件」一年每10萬人口約有0.32宗,比美國英國都要低,然而對公眾而言,嚴重醫療事故一宗也嫌多;短短數月兩度發生插錯喉事件,更令人質疑當局的「防錯」工作是否存在缺失。另外,醫療事故發生後,醫管局及院方資訊發放遲緩混亂,同樣常遭詬病,有時甚至惹來隱瞞的質疑。鑑於醫療事故接連發生,醫衛局今年6月責成醫管局,全面獨立檢視公院管理的系統性問題,公立醫院系統管理檢討委員會正是在此背景下成立。委員會昨天公開檢討報告,就着管治與責任、安全文化、合規性與監察、事故管理、促成因素這五大範疇,提出31項改善建議。醫管局表示全數接納建議,將設立改革委員會,推進改革。

本港公營醫療系統負荷沉重,公院長期人手不足,近年更受移民潮等因素影響,醫護流失情況加劇。儘管醫管局新近數字顯示,醫生人數過去一年錄得增長,截至7月底,公院醫生流失率為5.3%,比之前有所改善,惟護士人數卻出現負增長,流失率高企於8.2%。公院人手不足,忙中出錯機會率必然上升。檢討報告亦提到,人手不足令前線人員工作量大增,無法專注一項工作,容易分心;另外,資深員工流失,影響帶教新人,也是造成出錯機會增加的原因。新人成熟需時,當局有必要招聘更多非本地培訓醫護,同時採取更多措施「留人」,諸如延長退休年齡、提高各類津貼等。不過話說回來,醫療事故頻生,人手短缺不過是其中一個影響因素,檢討報告所點出的管治缺失和職場文化問題,其實早應正視和處理。

階級觀念妨礙溝通

文化改造知易行難

科層組織規模愈大、分工愈仔細,權責愈需搞清楚,否則很容易出現推卸責任的問題,一旦發生事故,就互相「甩鍋」,又或只「向下問責」,將所有責任推給前線人員。觀乎檢討報告,「白色巨塔」顯然也有這方面的毛病。檢討委員會指出,公立醫院確實存在權責不清的情况,導致責任模糊,認為有需要構建「病人安全問責框架」,將安全指標納入表現評核,讓高層管理人員對病人安全承擔責任。事實上,今年公院兩宗插錯喉事件,雖然皆涉及實習醫生,然而公院執行醫療程序,並非單靠一個人,而是涉及一個團體,實習醫生亦有上級醫生監督,真正需要檢討的是程序防錯是否有缺陷、對實習醫生的支援是否不足夠,這些全屬行政管理問題,沒理由將責任全推給前線和新人。

檢討報告除了點出權責不清的問題,也突出了營造「敢言文化」之必要。報告指出,不同職級員工未能做到坦誠溝通,下級員工即使察覺有不妥當的事情,也礙於根深柢固的階級觀念,不敢向上級反映,因而錯過防止或阻截潛在安全風險的機會。在香港,醫生專業地位崇高,幾乎所有醫生都是來自本地兩所大學,師徒關係被看重,一些名醫更是桃李滿門,備受後輩敬仰。大型科層組織職級分明,本來就容易形成階級高低觀念,甚至出現論資排輩等情况,像公立醫院這樣的工作環境,上下階級觀念確有可能令一些年輕或初級的醫護,寧可少說話多做事。報告建議營造「敢言文化」,鼓勵「非懲罰性」通報,建立坦誠溝通環境,然而扭轉根深柢固的階級文化實非易事,還看當局日後有何具體措施。

防止醫療事故頻生,必須多管齊下。檢討報告提出改革醫療機構管治及文化、加強員工安全意識、確保新入職醫護人員有足夠培訓、改善通報及信息發放等,大方向當然正確,只是知易行難,醫管局必須拿出決心,厲行改革,莫讓檢討報告的主張淪為空談。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