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牀位不保 老翁:有無咁多條天橋畀我瞓?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粉色的木門背後是600方呎的陰暗空間,室內光線昏黃,地磚潮濕,走廊隱約傳來煙味。69歲何伯(化名)走到面積不足15方呎的「家」,一個牀位內,身高約165厘米的他要屈起雙腿才可勉強躺平。何伯在這個牀位住了5年多,在政府取締不適切居所的政策洪流下,能否繼續在這個牀位度過晚年,如今仍是未知之數,他昨天無奈地說:「我唔知點算,香港有冇咁多條天橋畀我瞓?」

上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取締劣質劏房,定義合規劏房為「簡樸房」。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長麥美娟昨稱將提高牀位寓所牌照要求,並加強執法,取締無牌牀位寓所(籠屋)。

600呎單位26牀

月租2600元包水電

何伯原任職飲食業,月入2萬元,長住親戚家,5年半前親戚離世,何伯搬走。疫情令他失業,年紀漸長的他沒人聘請,唯有退休。強積金戶口不足10萬元,何伯依靠綜援和租金津貼共7200元過活。他曾希望租住同區一人單位,但租金索價4000元,他無奈選擇租住2600元包水電冷氣的牀位。何伯說扣除租金後,每日大概可用150元。

現時《牀位寓所條例》下有7間有牌牀位寓所,何伯住在其中一間,但有牌不代表「住得好」。這裏600方呎單位被木板間成26個牀位,何伯表示密度高,空氣不流通。明明單位裝了4部冷氣,涼風卻永遠吹不到自己,於是大熱天時汗流浹背;他又說間隔木板不足一吋厚,晚上不能大聲說話,有時鄰居在半夜煮食,噪音令他失眠。

聞業主租多一兩年「唔知點算」

生活拮据又諸多不便,何伯卻自知這是他唯一選擇。自上月政府定義「簡樸房」後,他就擔心籠屋是下一個被取締的對象。他耳聞業主只打算將籠屋租多一兩年,他或要另覓地方。他無奈道:「我唔知點算,香港有冇咁多條天橋畀我瞓?」他認為政策原意是好,但期望政府能盡早提出安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