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132區造地縮5公頃 擬棄海上垃圾收集站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5日
【明報專訊】政府去年初提出將軍澳132及137區填海項目建議,引起爭議;發展局昨日公布改善規劃建議,包括將132區公共設施由6項減至5項,設施距離最近屋苑約1公里或以上,不再於該區設海上垃圾收集站,並縮減涉及填海削坡的造地規模,由約25公頃減至約20公頃;137區則建議加建公眾街市、研究興建接駁海濱及郊野公園的山徑等。西貢區議員方國珊昨稱歡迎縮小填海範圍,惟132區興建公眾填料轉運設施、廢物轉運站等設施是否適宜則要由市民判斷。
公共設施6變5 今諮詢區會
發展局聯同規劃署及土拓署今日會就上述建議諮詢西貢區議會,當局提交的文件提出7個「優化項目」,包括為減少132區對出填海及公共設施未來營運時的潛在環境影響,建議不再設置海上垃圾收集站,並透過改善5項公共設施的作業安排、改善土地佈局及適量削坡,縮減填海造地規模。
文件又稱政府將透過將新造土地向山體推入約30米,換取填海規模縮減,惟強調削坡不能完全取代填海,如再向山體推入多25米,相關工程費會升至約35億元,成本較現時方案多約兩成,施工期需延長至少兩年,故現行方案「最能平衡各項因素」。
稱設施遷岩洞無助減填海
至於將部分公共設施遷入岩洞的建議,當局認為即使遷入岩洞,亦需填海設置碼頭供船停泊等,無助減少填海,反會擴大作業範圍,舉例將廢物轉運站部分遷入岩洞,造價達25億元,較現時的約4億元多5倍,交付土地亦需推遲至少兩年,每年營運開支估計約2500萬元。
方國珊料有市民不歡迎
修訂後132區將興建公眾填料轉運設施、混凝土廠、電力設施、建築廢物處理設施及廢物轉運站。被問到相關設施是否亦應調整,方國珊說相關設施或有社區需要,「相信有市民不會說很歡迎這些設施」,會就方案如實向市民反映。她認為方案會再諮詢市民,亦歡迎政府再提改善方案。
其他建議包括137區興建內有公眾街市的政府綜合大樓、將調景嶺公園建造工程納入項目、研究以山徑連接137區的海濱長廊與清水灣郊野公園,以及研究開放137區東南端近鐵篸洲的爆炸品卸貨碼頭,加強水路連接,釋放西貢外島、如東龍洲及果洲群島等康樂發展潛力。
當局料明年底開展工程,首批居民最快2030年遷入137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