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聯網眼科等更久 九西17周變95周 醫局研設白內障手術中心 醫生憂門診人手減「隊又長些」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1日
【明報專訊】眼疾病人在公院治療需經歷漫長等待。醫管局最新數據顯示,各聯網白內障手術最長需等約1至4.5年,眼科專科門診亦是重災區,7個聯網有6個「穩定新症」輪症時間中位數俱增,其中九龍西由一年前的17周延長至95周,增加4.6倍,最長需等3.5年。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增加公院白內障手術量,香港眼科學會關注人手調配問題,有可能令門診輪候時間變更長;社區組織協會則建議透過基層醫療為門診紓壓。
探討聘私醫內地醫援助
醫管局回覆稱正研究整合現有白內障手術排程,並籌備於合適醫院增設「高通量白內障手術中心」為簡單個案做手術,預計明年首季展開,但沒回應中心人手編配;另稱正與內地眼科中心協商互訪,促進技術交流。
據悉,公院無白內障專門手術室,每次切換手術需花時間準備,醫管局正研究設立專做白內障的手術室作為高通量手術中心,曾探討使用河套區應急醫院或手術室用量較低的醫院。據悉,局方除了擬內部調配眼科醫生,亦正探討外聘私家醫生及邀請內地醫生參與。
最長等184周 4區周數破百
醫管局昨日更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的過去12個月,九龍西眼科門診穩定新症最長需等184周、即3.5年,較一年前219周、即4.2年紓緩,同期輪候中位數卻增至1.8年,增幅約4.6倍。港島東最長需等90周,較一年前增64%;九龍中、九龍東和新界東則「破百」,最長等101至110周。數據顯示九龍西和港島東眼科醫生流失未算嚴重。
香港眼科學會會長、眼科專科醫生李琬微表示,門診分流可確保緊急和半緊急個案於短時間內應診,穩定新症一般是慢性眼病,已接受家庭醫生初步診斷再轉至公院,輪候時間未必太影響治療,而眼疾惡化徵狀明顯,病人可再求診家庭醫生,有需要再轉介。她說輪候漫長主因需求龐大,各年齡層均有眼睛問題,加上人口老化和市民常用電子產品,建議考慮增加門診名額或加強公私營協作。
社協倡以基層醫療紓壓
社協幹事連瑋翹則建議,完成白內障手術的病人下放至基層醫療覆診,釋放門診名額,又稱長者使用醫療券向視光師求診普遍為配眼鏡,需改變觀念,鼓勵定期驗眼。
數據又顯示,白內障手術截至9月有近7萬人輪候,過去一年完成約2.8萬宗,各聯網輪候中位數介乎10至28月,最長16至55月。李琬微說白內障一般確診數年後才影響視力,部分病人抱持「排住先」心態令輪候隊伍加長,醫管局分流機制可確保急切病人優先做手術。她相信高通量手術中心可縮減輪候,但關注人手調配,「會否多了醫生做手術,少了人看門診,條隊又會長些」。她建議中心優先篩選視力受影響及較高風險併發青光眼的病人。
連瑋翹認為設新中心是好事,但關注「流水作業」式做手術會否影響質素,且長者或會擔心跨區做手術,也無指定醫生跟進,可能令病人卻步。
醫管局稱非常關注眼科門診輪候問題,已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減少不必要轉介、實行預約及配額管理、引入綜合模式專科門診服務等。該局另稱多年來積極改善白內障手術輪候,包括公私營協作的「耀眼行動」計劃、大灣區人力支援等,局方已向耀眼行動額外注資提升服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