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巴黎車展中歐交鋒 展現產業創新路徑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20日

【明報社評】全球五大車展之一的法國巴黎車展今天結束,中國汽車成為展場焦點。儘管面對歐盟以反補貼名義徵收關稅的逆風,中國汽車生產商仍積極參展,加上一眾日本大廠集體缺席,中國車企集先進科技與設計於一身的高端電動車,更是備受矚目。長期以來,中國被貼上「山寨大國」標籤,「中國製造」往往與低端商品畫上等號,電動車產業異軍突起,不僅重新定義了中國製造實力,也展現出科技創新能力,顛覆了西方世界的經濟理論分析框架,以及對中國固有的認知。

歐盟發動關稅戰

無阻華車企西進

今年巴黎車展10月14日揭幕,在此之前,歐盟27個成員國在10月4日投票通過額外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高達35%反補貼稅,若中歐雙方在11月4日之前無法達成協議,新關稅就將生效。法國是歐盟內主張加徵關稅的領頭羊。中國車企在不利的市場環境中主動出擊,突顯了對產品競爭力有足夠信心。這種自信體現於參展的中國車企並非單純走低價路線,而是放眼高端電動車市場,希望用品質和技術實力在歐洲市場取得突破。

汽車是反映一國綜合國力重要指標之一。中國在傳統汽車製造領域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卻憑藉電動車迅猛發展,實現「彎道超車」,去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中國汽車工業崛起觸動了發達國家神經。美國率先築起貿易壁壘,封殺中國電動車在美國的市場空間。歐盟經過長達13個月的調查後,認定中國電動車「損害歐洲汽車產業利益」,然而歐盟針對中國電動車的指控,包括對研發作財政援助及提供購車補貼等,卻是歐盟成員自身也實行的措施,法國就為電動車買家提供了高達7000歐元補貼,但同時將中國品牌排除在外。此類做法使得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反補貼稅顯得自相矛盾,表面說辭是維護公平競爭,實際上是推行貿易保護主義。

事實上,歐盟內部對是否向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充滿分歧,德國在月初便投下了反對票,鑑於德國是中國電動車在歐洲最大客戶,佔比近15%,這一立場尤為引人注目。歐盟作為全球氣候治理長期倡導者,也是推動電動車普及最為積極的地區之一,去年更通過了到2035年全面禁止燃油私家車及小型客貨車銷售的法規。可是歐洲汽車業的產業結構調整,並未跟上這項政策目標,傳統汽車製造優勢,難以直接轉化為電動汽車生產的優勢,反倒成為創新阻力。電動車由電池提供動力,而目前掌握這一關鍵技術及生產能力的並非傳統工業強國,而是中國。

本世紀初中國「十五」規劃,錨定電動車研發,近年開花結果。中國電動車成功之道,在於構建了完整的產業生態,涵蓋電池生產、智能駕駛、通訊技術以及充電樁網絡等基礎設施的全面佈局。有效的宏觀產業政策,與十多億人口支撐的龐大市場相結合,為中國電動車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根基,只是西方世界太習慣沿用其傳統理論框架,靜態評估中國發展,例如認定中國制度「不夠包容開放」,無法「有效鼓勵創新」,經濟發展終必不可持續,云云,卻忽視了中國在制度、科技等不同層面持續推進的變革與創新實踐,導致諸多誤判誤讀。產業政策的回歸,正是一例。

歐美反向抄中國

產業政策去污名

西方主流經濟學視市場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因素,由國家(政府)主導的產業政策,往往被扣上干擾破壞市場的帽子,美國更是長期在意識形態上強烈排斥產業政策。冷戰結束後,新自由主義經濟定於一尊,產業政策更一度被全盤否定,然而任何經濟理論分析框架,都必須接受現實驗證,以及能夠有效解釋現實。隨着中國在多個重要工業領域逐一取得革命突破,西方也不得不重新認識產業政策的力量,就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旗下的經濟學家,現時也在討論「產業政策的回歸」。中國改變世界,可不僅止於政治經濟層面,還包括思想理論層面。

去年4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公開表明,美國需要摒棄「過於簡單化的市場效率」教條,採取產業政策以應對美國面對的挑戰。歐洲方面也在作出調整,但在回應中國電動車挑戰上所呈現的內部張力,突顯歐洲面對雙重難題:一方面,在缺乏足夠地緣政治及經濟抗衡籌碼下,以粗暴政治手法阻擋中國電動車擴大版圖,不過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自戕行為,無助於提振歐洲自身經濟表現;另一方面,歐洲若要解決自身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推進經濟轉型,當下最快捷徑,其實是從技術研發到生產製造各個產業鏈環節,加強與中國合作。歐洲多間大車廠反對加徵汽車關稅措施,與此不無關係。

以往香港也是長期奉行經濟自由放任主義,缺乏產業規劃。當下香港要推動經濟轉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產業政策終得到較多重視,特區政府也表示,產業導向將成為香港未來發展新亮點。經濟轉型的本質就是經濟結構改革,明確特定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核心價值,積極創造條件、優化資源配置以促進相關產業壯大,是推動經濟轉型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徑。以電動車產業為例,香港已成功吸引產業鏈裏的一些關鍵企業落戶,如何進一步激活產業生態,形成良性協同發展,正是香港需要深入探討的課題。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