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東盟區內團結漸成共識 區外勢力攪局艱難漸現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14日

【明報社評】東盟峰會上周結束,10個成員國就加強區內合作達成多項共識,南海問題和緬甸問題並沒有像西方預期般成為焦點。東盟雖然是東南亞區內最強大的組織,但由於歷史因素,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長時間難以就「一體化」的目標有長足發展,自然有區外勢力「引狼入室」,區外勢力對東盟的投資以及貿易都有舉足輕重作用,但在政治影響力方面則有下降趨勢,這次東盟峰會上,只有成員國菲律賓,以及區外勢力美國提出南海問題,似乎成為區內愈加團結、區外影響逐步滑落的指標。

東盟區內差異引區外介入

美國做法與東盟背道而馳

東盟峰會是一年一度的區內盛事,10個會員國之間討論區域合作可持續發展,並就應對氣候變化等達成共識,成為國際關注點。東盟作為整體計,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也曾雄心萬丈,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提出要像歐元一樣,成立一籃子貨幣。然而,成員國之間的歷史、宗教、文化、經濟發展水平和模式等差異很大,且容易發生意見分歧,比如緬甸軍政府2021年取代民選政府,10個成員國對此態度不一,有的主張強烈抵制,凍結其會籍,也有成員國居中斡旋,希望緬甸落實東盟提出的要求,盡快回復「正常」。緬甸被禁止參加峰會兩年後,今年派出低級官員出席,也是兩方妥協,以及東盟盡量維繫區內團結的一種表現。

南海問題也是區內問題,跟中國有領土爭議的國家包括越南、馬來西亞、文萊和菲律賓,最近有越南漁船因為捕撈水域問題聲稱被中國人驅趕,菲律賓和中國的海警船多次發生衝突。西方媒體「猜測」這個問題將會成為東盟峰會焦點,然而,有爭議的越南、馬來西亞和文萊都沒有在大會發言中提及南海問題,只有菲律賓一國發難,而響應的也只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東盟向來都謀求區內一體化,以及對外保持溝通,兩者平行發展,因為區內與區外同樣重要。2022年外來投資,最大來源國是美國,達到370億美元,日本以270億美元次之,中國以150億美元居第三位。貿易伙伴,中國連續15年成為東盟最大貿易伙伴,佔其進出口貿易額18.8%,其後三位的美、日和歐盟,貿易額佔比合共25.6%。美國與歐盟對東盟國家來說,是外來投資的重要來源,也是出口的大市場。

東盟開峰會,不能不請區內區外的貿易伙伴參加。自1997年開始邀請中國、日本和韓國,每年辦一次10+3峰會成為傳統,後來演變成10+8,美國、歐盟、加拿大、澳洲和印度,都有單獨的10+峰會。中國無論從地理距離,以及經貿密切往來,應該也算區內,日本與韓國雖然在東北亞,勉強也算區內,而美國等則應該是區外。

從投資與貿易的角度看,東盟迎客和溝通,應該不分區內區外,但由於美國插手東盟成員國的內部事務,區內區外則不能不區分。以處理緬甸問題為例,東盟要求緬甸軍政府遵守5點要求,包括各種武裝力量停火、對話以達成和平解決紛爭等,着眼點是緬甸盡快回復穩定狀態,履行作為東盟成員國的義務與責任。然而,美國則與緬甸反政府各派武裝力量會晤並表示支持,被軍政府取代的民選政府組織(NUG)最近成立自己的武裝力量,還尋求美國的資助,無疑會令緬甸的內戰無休止繼續下去,這種立場與做法,跟東盟背道而馳。

南海問題的和平解決,東盟各方寄望盡快就《南海行為準則》與中國達成協議,中國也在積極跟各方商討,承諾明年交出答卷。然而,美國卻採取「武力」介入,不但與菲律賓定期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還拉攏所謂印太地區國家參與,這就是典型的區外國家介入區內事務。

東盟區內投資貿易份額漸發達

中國對區內供應鏈穩定起作用

東盟需要美國的投資與市場,但同時也必須看到,東盟的自身力量也在逐步增強,東盟成員國之間的投資,僅次於美國,2022年有280億美元,區內貿易佔總進出口總額的22.3%,如果加上中國的份額,就超過41%。投資與貿易是多多益善,不會嫌棄區外勢力,但若然自身力量增強,就有更大的底氣去跟區外勢力周旋。

這次東盟峰會10+3的聯合聲明,突出了有關穩定供應鏈的重要。東盟很多國家依賴加工業,原料、半製成品與機械,都由區內國家供應,特別是由中國、日本與韓國提供,而供應鏈穩定又特別依賴交通運輸的便捷因素,沒有穩定的供應鏈,這些東盟國家加工業的就業崗位,以及出口商品,都會大打折扣。聯合聲明承認,供應鏈在區內演變中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環境,對經濟增長、融合和繁榮有關鍵的驅動作用。實際上是突出區內因素的重要。

東盟峰會後,國家總理李強還訪問老撾和越南,跟老撾商討連接老撾和中國的中老鐵路實施一地兩檢,以減少目前3個小時的通關時間,在越南則商定在越南修建兩條連接中國的高速鐵路,這些跟區內供應鏈都有直接關係,也是區外勢力無法替代的因素。東盟今後對於區外勢力的態度將會起到什麼變化,不妨拭目觀之。

■歡迎回應[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