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方澤:「教育潮流」其實是「嘻哈禁毒」——再談電子學習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10日

【明報文章】上個月筆者於本版討論在學校「自攜裝置」的一些爭議,一些網友討論在學校推動電子學習是否真有成效?近年教育局落力推動學校電子學習和自攜裝置,卻似乎較少見政府和學校對推動新的教學法有全面檢討。「自攜裝置」的課堂是怎樣的?教育局在推動各種新教學法的同時,如何檢示成效?仍有很多疑問需要解答。

自攜裝置的課堂 符合成本效益嗎?

我們常說不止是談「學習成效」,而是整體的成本效益。使用自攜裝置的課堂,大概是針對學生不願意主動提出和回答問題,改以電腦軟件蒐集學生的提問及回饋;或以共享文件等方式,同步蒐集和展示學生的觀點,以比較和討論;或使用電子教科書、學習網站等,安排較有趣味的課堂活動;老師可以即時了解學生的學習表現,也可儲存紀錄,有助跟進。在這些方面,確實是好的。

另一邊廂,也有教師指出,增加使用電子器材學習,學生容易分心,較多秩序問題;習慣以電腦簡單輸入點列式的回饋,學生較難發展書寫表達和長篇論述能力,反而建議用舊有的海報或小白板方式展示,更合成本效益。大家各自分享經驗和觀察,沒有定論。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2023年發布《塑造數碼教育》(Shaping Digital Education)研究報告,當中引用2018年一篇學者研究,指電子學習對展示和使用資訊有作用,但對具體的綜合書寫等技能沒有幫助。OECD報告亦指出,學生愈頻繁使用電子器材做功課,閱讀能力愈低。

在香港,香港青年協會旗下青年創研庫於2020年發表《加強支援電子學習的發展》報告,訪問教師和學生在疫情期間使用電子學習的經驗。受訪學生表示「缺乏學習氛圍」、「難以專注」和「影響學習成效」是重大困難;教師亦反映電子學習難以配合傳統的考評制度等。

上述兩項研究都有其局限,例如OECD報告牽涉不同發展程度和不同落實方法的國家/地區,政府和學校對電子學習的政策及配套未必完善;青協的報告則完成於早幾年,自攜裝置相對不普及,疫情期間的電子學習仍在早期發展階段。所以,上述研究都未必適合現時香港的情况。

若隨波逐流 大可不必

同工聚會常說,「教育潮流」是「嘻哈禁毒」——約在2010年前後,不止是商業廣告,政府和一些青年機構總喜歡在廣告用街舞和嘻哈(hip-hop)、說唱(rap)等方式傳遞信息,原因多是因為想追上潮流,以為可以吸引青少年。結果出現了不少尷尬廣告,也不覺得非常有成效。

學校追逐不同的教育潮流,如果確實有所建樹、適合香港情况,不失裨益;倘若只是隨波逐流、「做大龍鳳」,反成「嘻哈禁毒」,大可不必。教改以來20年,一些項目既有所成效,也有白費工夫。整體而言,教師疲於奔命,學生是受損還是有得益?難以衡量。

歷年教育潮流,電子學習也好,過去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也好,都少見政府有系統地檢視。實際的學校場景是,在學校報告和教育局評核時的清單,是否有做電子教學、如何在各個科目落實,在文件上回應展示,表示有緊跟潮流,見官則更尊重有加;文件背後的真相,總是不得而知。反正資助有到、學校有做,皆大歡喜。

教育局的責任在於推動教育發展,也在於支援學校工作;在介紹新的教學法的同時,讓學校和教師保留選用教學方法的自主性,而非透過各種撥款和評核要求學校跟隨。保持微妙的平衡,是局方的一大課題,也是對教育界而言必須拆解的困局。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